2017年,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弘扬传承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入,宣传推介进一步拓展,传承弘扬有力推进。
(家风馆里的研学、“主题党日+”活动)
一是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深入
随着周氏文化宣传及影响力的扩大,各专业机构、学者也加大了对周氏家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力度。省政府参事室多次来东至调研,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等为周氏文化保护发展指点迷津。对外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深圳报业集团的相关研究学者来东至专访周氏文化;池州学院学报刊载《东至周家家风家训分析》、《东至周氏科举家族的近代转型》等学者研究文章;由我县作家创作描写周馥少年成长历程的中篇小说《风雨龙门》获市一等奖;《东至周氏家风家训探幽》论文受邀在“安徽人文论坛”交流。
二是周氏文化宣传进一步拓展
5月12日,周氏文化亮相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引起了较大地反响。
(深圳文博会现场)
11月12日,周氏文化走进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安徽文化论坛”,受到安徽文化界名人大家的广泛关注。
(县职中的周氏文化公开课)
与团县委、县职教中心、至德小学、花园及大渡口中心学校等联办的周氏家风文化公开课、知识竞赛,受到师生及家长的欢迎。
(团县委成立家风讲解服务队)
东至周氏家风被安徽卫视《家风中华》栏目组选中,已拍摄制作完毕,将于2018年元月2日晚9点20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周启晋、周群、周遐参加《家风中华》节目录制)
三是家风馆建设进一步完善
家风馆扩大并增加了文物、书信、手札展柜,使展馆内容更加丰富。新馆建成不到一年时间,接待省内外组团参观者三百多批逾万人次,家风馆正逐步成为宣传东至文化的重要窗口;家风文化成为东至名片、旅行新亮点。
(省市县领导信长星、王宏、史孺牛、孙革新等在家风馆参观)
家风馆的规范化建设,受到多方关注,也赢来了众多荣誉。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池州学院、团市委、县纪委、县委宣传部、县关工委、教育局、团县委等先后命名、挂牌。池州学院成立了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校县共建周氏文化。
(县关工委、教育局为家风馆挂牌)
四是周氏家风文化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显现
家风馆及周氏故里节假日接待了众多来自安庆、芜湖及县内外举家前来参观者。前辈给后生们介绍周氏家风的场景令人感慨、鼓舞;合工大、安大、池州学院来家风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把自己对周氏文化的感悟,用最喜欢、最擅长的编写歌曲、拍摄视频形式,向社会传播。
周氏文化精彩内容还被编入《绿色池州》、《中华诗文经典诵读》等池州市地方教材,全市中小学生都在接受周氏文化的洗礼、熏陶。
池州电力公司专门排演周氏家风情景剧对职工进行家风教育
周氏文化成为东至深厚文化的展示载体。
五是周馥接官厅维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维修方案已获省文物局批准,即将展开维修。
六是周馥文化园建设提上了工作层面,规划建设周馥文化园写进了2018年县政府工作报告。
七是策划复建了“袁家山学馆”,弘扬国学,纪念周馥180周年诞辰。
(县长李明月、宣传部长柯春平等为袁家山学馆揭牌)
2018年工作重点
一是协助做好周馥文化园规划建设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周氏文化园的规划设计,加大资料收集整理力度,发掘散落在民间的书信手札、墓志铭、谱序等文物资料,征集轶事传说文稿,丰富周氏文化内涵,为文化园规划建设提供资料支撑。
二是做好池州学院与东至“校县共建周氏文化”的服务工作。
(池州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在家风馆挂牌)
三是加强周氏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依托“一馆、一剧、一片”(周氏家风馆、《百年家风》原创情景剧、《安徽东至周氏: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专题片)基础,促进家风馆管理规范化、情景剧演出常态化、专题片宣传普及化;拓展家风文艺创作新形式、再创新作品。
(周馥故里的文化活动)
四是对接做好周氏家族、相关人物的回乡活动以及“周氏文踪”及相关书籍出版。
五是围绕袁家山学馆开展好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传承工作。携手把袁家山学馆打造成周氏文化及国学传承基地、传统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