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友人偶得一石碑,碑石质淡红,有字近似欧体。但内容不全,应为一部分。内容记录的是东至纸坑山周氏有关历史。由于书体精美,内容重要。遂建议友人捐与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期间有黄山人欲重金收购,友人拒,石碑终入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局部放大)
通观石碑书法,非一般人所为,而碑又作何用?一直是个迷、缠绕于胸,心结无法解开。近日偶见一本“字贴”。非常眼熟,似曾相识。细看乃拓片而非“字贴”。系上述发现的石碑拓片。此拓片终于解开了石碑之谜。
拓片共十四页,从拓片中可以看出有关事项在原碑中完整作了记录。石碑的内容是周馥所撰写,记录的是东至纸坑山周氏的历史。石碑是为东至纸坑山周家祠堂而立。石碑是光绪十年立(1884年)。是谁来墨书呢?碑中也有记载。是一位叫翰林院修撰黄思永所写,黄思永是谁?。
黄思永(1842年~1914年),男,字慎之,号亦瓢。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宁(今南京),1880庚辰科状元。从此先后任翰林院修纂、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职。后开办北京工艺商局,还投资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组建北京爱国帐烟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商部,黄思永被尚书载振聘为头等顾问,与张謇被时人称为“商部实业两状元”。
字是黄思永所写,从纸上要转移到石碑上,谁的杰作?拓片也有说明,古歙陈鑑所摹。古歙、应该是古歙州,陈鑑何人?暂无考。
石碑刻字时,每个字都有清晰方格线,拓片能清晰反映,此拓片个人认为初拓以作纪念。现今一般人看来能请状元墨书,是件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光绪十年时,因中法战争爆发,周馥被李鸿章委以专员负责渤海防务。说白了,两位都是朝廷要员。另外,周馥祖籍与黄思永均为徽州,而且更重要的是两位都是洋务运动的改革者,作为清代状元的黄思永不泥于古,而提倡发展实业。时人把黄思永与张謇称为“商部实业两状元”。后来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也创办实业,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实业发展,时人又把周学熙与张謇称为“南张北周”。不知是周(馥)影响了黄(思永),还是黄(思永)影响了周(馥),总之,他们是志同道合,周馥请这位状元提供个墨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