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周氏家风馆里有一张周氏后裔捐赠的债券。这张编号为18341的面额20英镑的债券,是1912年北洋政府在英国发行债券中的一个品种,史称“克利斯浦借款”。票面左边盖有“财政部印”,并有财政总长周学熙和克利斯浦公司总经理的签字,票面右边盖有“中华民国驻英代办之印”和驻英公使刘玉麟的英文签名。是不可多得的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财政状况的历史见证。
民国初年,政局异常不稳,财政危机、党政危机、边疆危机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北洋政府和南方政府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洋政府为了摆脱困境,维持政局的稳定,开始向外国大举借款。为此,北洋政府三易内阁总理,借款也就成为当时举国关注的焦点。袁世凯北洋政府借款用意十分明显:如果借款顺利,就能为其取代南京政府加重筹码。在外国政府和资本团看来,袁世凯掌握的北京政府似乎更能“负责任”,因此,他们也更乐于为袁世凯提供贷款。
1912年3月,北洋政府与英、法、俄、德、美、日六国银行商议善后大借款问题。6月六国银行团成立,并向中国提出善后大借款必须以监督中国财政和军权为前提,中方的谈判代表及财政总长等人认为六国借款条件过于苛刻,无法接受,7月14日,财政总长熊希龄辞职,善后大借款谈判中止;9月,新任财政总长周学熙开始与六国银行团谈判。在北洋政府与六国银行的善后大借款谈判未取得进展之时,急需资金的北洋政府,在1912年7月至9月间,先后向德商借银300万两和800万马克,接着又向美商借取英金30万镑。但在当时,这些小额借款根本无法满足北洋政府的资金需求,于是在1912年8月30日,由中国驻英公使刘玉麟代表财政部与英国伦敦家财团——克利斯浦公司签订借款1000万英镑的合同,承借人是英国伦敦克利斯浦公司,所以这笔借款称“克利斯浦借款”或称“伦敦新借款”。借款以整顿政务及兴办实业为名,以盐税作担保,年息五厘,折扣八九;合同约定1912年内交款300万镑、1913年2月交款200万镑、9月交款500万英镑,另500万额度并未兑现。克利斯浦借款签订后,该公司乃于1912年9月26日,在伦敦发行500万镑债劵。
六国银行团得知中国政府与英国伦敦的克利斯浦公司签订了10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其借款担保品竟是盐税收入。假如中国政府与克利斯浦公司借款成立,中国政府在善后大借款谈判中态度将变得强硬,不但中国借款的担保品盐税、关税、烟税等利益会流失,还会影响六国银行团控制中国财政的能力,损害列强在华利益。于是,六国驻北京公使在10月23日联合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议,他们的理由如下:在六国银行团与中国政府善后大借款谈判期间,已垫借给中国政府180万英镑,这些垫借款对盐税担保有优先权;由于六国政府的反对,在英国发行的第二期克利斯浦五厘英镑债券信誉大损,购买者甚少。最终,中国政府屈于六国压力,在10月24日由中国外交部答复六国公使,表示愿意取消克利斯浦借款合同,并答应与六国继续善后大借款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