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毅学舍停办后,周学熙常常为此“殷忧不怿。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志俊继续父亲的事业,1946年秋,在宏毅学舍旧址开办私立小学,设立了校董会,由颜惠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任名誉董事长,许世英任董事长,周志俊为常董,董事有兄志辅,弟志和、志厚,校名为“至德县周氏敬慈小学”,聘请徐景斋为校长。
敬慈小学开办时为初小,学生六七十人,教师六七人。由于办学经费充足,教学设备好,教学质量高,因而学校发展较快。1947年秋,改办成完全小学,设4个班,低年级单式,中年级复试。1948年,增到8个班,一、二年级是双班,中高年级为单式,学生达300多名,教职员逾30人。学生来源从附近的周村、梅城、南门,迅速扩大到徐村、孝义等地,连县城尧渡周围的在校生也慕名而来。为此,有公立小学因生源流失,向主管部门提意见,教育部门作出了“敬慈小学不得收录其他学校在校学生”的规定,导致了有的学生先休学在家,隔学期再到敬慈小学插班就读的现象。
办学经费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周学熙夫人刘氏(贵池人)将自己的积蓄10万元,购买股票,股息用来建立“至池兴济会”;二是周志俊从所办企业中提取利润设立的办学基金。学校实行董事会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日常工作通过书信同周志俊秘书吴曦春联系,由吴呈送周志俊阅示后,再由由吴及时办理及汇款。建校、维修等重大事情由校董会决定,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正常费用按学校预算汇付。
学校房舍宽敞,除教室之外,还有容纳500人的礼堂,有藏书楼一幢,存有在版经学、医学图书千余册。教师由校长聘请,实行跟班循环制,教学成绩显著者,可获得教学奖,工资可以上浮,并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本人及家属可以在周家办的仁寿诊所免费就医,每逢节假日,学校还举行招待会。课程设置同公立小学一样,开设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五、六年级每周增开两节英语。学校经常开展一些中心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陶治情操。
1949年4月,至德解放,县教育科委派张发家担任敬慈小学的校长,办学经费仍由周志俊供给。到1955年,敬慈小学的规模扩大为有13个小学班、1个幼儿班,学生总数达500多人。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周志俊的资方资金被冻结,周呈请政府接收经鲁皖两省教育厅洽议,由至德县人民政府派员赴青岛接收该校基金和办理校舍校具接办手续。周志俊将历年购买的公债4万多元交给家乡的人民政府。学校改称“梅城小学”。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私营工商业政策得到了落实,1980年下半年,周志俊从解冻资金中再拨款3.5万元给梅城小学,修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