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迎来了研究周氏文化的热潮。温暖我的心,更加激发了我对周学熙文化研究的兴趣和激情,我认为学习东至周氏文化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对周氏文化了解不多,停留在学生层面上。但让我感动和震撼的是, 20世纪中国以培养子弟整齐,于文化界、学界有重大影响者,主要以两大文化世家最为著名,为梁启超、梁思成家族和周馥、周学熙家族。周氏家族犹如一条尧渡河,从源头到出口,绵延不绝;仿佛一棵参天大树不断萌发新芽,增添新枝,生机勃勃。
周馥追随李鸿章30余载,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力的人物。国学大师、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笔下曾提及周馥。那我眼中的周学熙是怎样的贤良之士?周学熙是周馥四子,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奠基人。清末新政到北洋时期最著名的官商、北洋政府的财政部长,与南通大生资本集团的张謇相提并论,称之为“南张北周”,其一生的事业辉煌与成就无数,堪称中国近代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
周馥,字玉山号兰溪均取自家乡的山水之名。周学熙也是一样,恋乡爱乡之人,特别是对养育过他的纸坑山爱得如醉,爱的深沉,我认为这就是周学熙的乡愁情结之所在吧,在家乡出资兴建农林公会,在贵池、石台、铜陵、青阳等建立缫丝厂,开办商业讲习所,招收学生到启新洋灰公司、北京自来水公司。兴建宏毅学舍,发展家乡教育,创办了中医传习所,秋浦医院及东至葛公、贵池唐田等施诊所等许多实事、好事,惠及乡邻。
缘于周学熙的乡愁情结,让我与周氏文化拉近了距离。我利用节假日拜谒周学熙祖母叶太夫人墓,叶太夫人墓四边用水泥浇筑而成,由光绪帝老师孙家鼐撰写墓志铭。
2015年上半年,我两次专程探访周学熙儿时的村庄周村拜访学习,还发现了一块匾额“八省总制”,当时被村民老人做成了侧门板,在我的建议下得到了保护,并写了小文《周村,一个有温度的村庄》首发在凤凰安徽网。
作为家乡文史爱好者,更要很好呵护和用心。为促成皖江文化研究会周学熙研究分会的成立,受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周胜良秘书长委托,前后多次赶往安庆拜访、交流、切磋,并去考察周学熙故居(即县下坡的高冈鸣凤、安庆鸭儿塘周公馆)等周氏遗存。
利用节假日,与胜利姜坝周共和老师一起在安庆迎江寺寻找周学熙碑石遗存,找了一中午时间。周学熙为保护皖垣的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做出了卓越贡献。并探访到周学熙弟弟周学煇的捐资碑石,值得考证。听说周学熙曾捐资九华山,经过多次咨询探问,池州学院尹教授证实了有一块碑石。
周学熙有“中国水泥之父”之美誉。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许世英在皖(安庆)主政任省长,修建了安徽第一条官办公路怀集路,建了四座桥,安庆民国第二桥遗迹即为安徽省第一座水泥建造的桥梁(在现在安庆工农街),就是用的是周学熙开办的洋灰水泥,仍然保存完好。
周学熙在皖垣留下足迹也很多,北京、天津、青岛、扬州等都有文字叙述和记载,而在安徽这一块亟需深度挖掘,要开展“沿着周学熙足迹探寻”系列活动,科学制定研究课题方案,考察安庆、桐城吴汝纶与周家、贵池刘氏、石台陈氏,芜湖、九华山、江西等遗存,安庆收藏界存有周氏信札。
周学熙是安徽人的骄傲,也是皖江文化最靓丽的文化符号。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将有志于研究周学熙文化的学者同仁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研究,定会有新的拓展空间,新的研究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