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1865年生于金陵(南京),字缉之,号止庵,别号定吾,那时其父正在金陵帮助桂芗亭观察办理金陵善后工程事宜。其母吴太夫人产后体虚,奶水不足,只好用水泡糯米团而代乳。其时天下初定,家境远未振兴,连乳娘都雇不起,至使他后天不足,体弱多病。而其母自从生了他,即清斋奉佛,不茹荤腥者长达40多年。
在他14岁的时候,他的三哥周学涵生病去世了,年仅16岁,全家震惊。他26岁的时候,亦患恶疾,连续高烧不退,全家急成一团。也许是老三学涵之死的刺激,周氏家族后来非常重视医学,“屡刊医方示人”,积极创办医学传习所及医院施诊施药,救济乡人。而且老大周学海虽然进士及第,在扬州任河捕同知,又在泰兴掌管家族的企业泰合成盐号,领有盐运使衔,包运海盐及门市批售,还担任过江苏候补道,但他一生对仕途经济趋于淡漠,而尤喜钻研医书,博览历代医学名著,广研前贤医案,终成一代名医。及周学熙数天高烧不退,“大病、瘟疹几殆”,百医束手无策时,还是多亏大哥周学海救了他一命。学海诊断其要出疹,因其幼时未曾出疹,今已成年,疹不易发出,所以酿成久热不退。于是其长嫂徐氏嘱家人用黄酒等搓擦他的四肢,又开出《验方新编》中的成方,大胆为之煎熬服之。一夜之间,疹发遍体,体温果真下降而始得平安。其母则感念佛祖的保佑,常以“家乡山多田少,生计艰难。汝异日若有力,必多办善事”相嘱,遇有贫苦人来诉苦,施济多方唯恐不及。这给周学熙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周学熙果真大难不死而有洪福。虽然在学业上不如大哥二哥(学海、学铭为1892年同榜进士),一再地科场失意,中举后始终未能拿到进士,而且在29岁那年,还遭遇了一场“科场故事”。后来虽经复试,由大学士高阳、李鸿藻亲自阅卷,又有大臣在旁监视,周仍能从容应对,仍列钦取一等第一名,被诬之情始大白。但这个第一名终而被“以额满见遗”,结果白白地寒窗苦读十数载,弄了个兴趣全无。31岁时再次赴京会试而卷未中,从此绝意科场。这反倒促使他向实业的方向迈动了步子,在实业救国的路子上展现了大手笔。
作者简介:宋路霞,1952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作家,历史学者。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入伍,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1984年华东师范大学成教院中文系毕业,1991年调该校党委宣传部,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图书馆支部书记。多年致力于近现代家族史、上海地方史、上海洋楼文化的调查、研究和创作。 著有《细说李鸿章家族》、《李鸿章家族》、《盛宣怀家族》、《张静江、张石铭家族》、《上海望族》、《上海的豪门旧梦》、《上海的豪门望族》、《百年儒商——南浔小莲庄刘家》、《百年收藏》、《回梦上海大饭店》、《洋楼沧桑》、《回梦上海老洋房》、 《浮世万象》(孙曜东口述、宋路霞整理),《钱币大师马定祥》、《上海顶级老洋房》、《上海滩名门闺秀》等多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