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家族研究 > 被遮蔽的近代史

被遮蔽的近代史

马勇 |发布时间:2016/12/2 14:45:12|栏目:家族研究 |浏览次数: 1840


我收到通知以后很快拿到这个书,这几天也是抽时间尽量看了一下,这一段时间正好做一个课题,做的也是和周馥有关系。晚清和周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读年谱长编的时候有大量史料都是写了周馥。这样断断续续看到周先生写的这一本书,再看到这些资料,我有一点想法。

这些年来,现在学术界的思想应该是比过去开放的多。因此,名人后人开始重新思想自己从哪儿来,对自己的祖先也是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认识。最近20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家族的后人都是在介入对于自己祖先历史的重建。这没有办法脱离时代,包括刚刚周先生讲的,对于它的祖先的认识仍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的条件下。讲到周馥对于外国资本的看法,对于洋教运动,对于基督教运动的看法,其实非常明显的是什么?今天我们的观点,我们今天主流观点这样来看,因此回避了周馥一些实在的看法。


包括周家最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也是时代条件对于自己的祖先看的是不对的。我们今天可以很明白地看,周一良先生到后来也是在检讨,怎么可以把祖先看成这样?没有办法,因为时代造成的。就是应该这样看,里面举的一个最明显例子,就是关于胶州湾割让以后,他做了山东巡抚,怎么处理?到了青岛看了一趟回来,就是开了两个通商的要道,建了两个通商点。这个怎么看?我们超越时代的时候,用今天眼光来看很难理解。两位周先生解读都是可能不对。都是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抗德国人对于中国的侵占,这个解读反了。为什么呢?因为周馥做山东巡抚以后,青岛就在山东的地界里面。青岛不是割让给德国,是租给德国。中德关系是最好的状态才租给他们,租了99年,不是一个殖民问题。因此,就要求到青岛去访问。在这之前呢?有些清朝官员是不愿意去的,因为那个运动就是因为德国修铁路和中国方面导致的这种外交紧张。这个就是在挑拨民间和外国人的情绪。就是对付德国人,那么这个状态下周馥到了山东就任以后很快就是通过外交渠道下,我要到青岛来看一下,就是做一个非常友好的访问。香港在英国人管制下,我们国家领导人不敢去。周馥就是非常坦白地我租给你了,我到这里来没有问题,我们就看一下。周馥到了青岛,给德国总督谈了以后谈的非常好。最后回到山东再开两个通商口岸。


原来解读就是抵抗帝国主义。其实要和德国进行对接,你已经这样开放了,我在这建一个口岸,我和你就是对接了。我们没有办法,我们的民族主义叙事,是写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反抗。就是这个例子的解读可能有一点反了。


我想谈的问题在哪里?我们怎么理解周馥这一代人。没有办法去,刚刚周馥的经历周先生讲的很细了,确实是在晚清历史当中非常独特一个人物,没有功名,不仅没有功名没有考的兴趣。想当官的人看了很多,一直是在考,最典型就是严复。已经做了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师,仍然回老家4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周馥呢?没有一点功名,但是人家就是不考。我们现在很多去做在职博士,一定要换身份。周馥就是没有换。说明什么?说明周馥本身的底气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然,李鸿章一眼就是看上他了的。从此以后,他跟着李鸿章的合作跟随一直到李鸿章死,最后合眼就是周馥从保定赶回来以后,老头就是眼睛不合。农村都是知道,最后就是神经原因合不上。但是,这个描述是真实的。他是一辈子跟着李鸿章。因此,这个完全被遮蔽掉了,没有自身的光彩了。因此这种状况下我们去研究它,我们只能够去从李鸿章这个线索了。刚刚讲了,没有人看到李鸿章全集这个有一点问题。李鸿章现在的资料最多,李鸿章的年谱长编,包括他的日谱,一天一天的事情都是排比的很清楚。从那个里面可以看到周馥是晚清幕僚当中第一忠实者。晚清其他的几大幕府当中进进出出人很多,但是真正从第一眼发现一直走到最后的。我看来看去,我想来想去大概只有周馥。张之洞的幕僚都是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僚都是离开了。


更多的细节没有仔细去查,应该是一个坚持时间最长的。这个是表现出什么?传统道德熏陶不一样。我们把这个东西弄的一钱不值,都是假道学。我们读雷锋日记都是假道学。讲的就是修身养性,就是讲道德,讲伦理,讲这个东西。但是,那一代人是这样,应该从曾国藩开始,读曾国藩的日记,读李鸿章的一些作品,都是在讲这个东西。我们过去研究也是妖魔化,妖魔化最重要一个特点。都是把这一代人写成阴谋家,野心家。没有记录历史。因为这一拨传统的阶层,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君子教育。这些政治家,李鸿章这样的政治家,一点的手腕都是没有这个肯定是太天真了,不可能的。


我们今天的这个描述,描述成一个个阴谋家。我们真的是错位了。这个是一个恶性的互动,20年最糟糕的就是阴谋论的书和成功学的书在严重侵害了本身的一个伦理建构。我们都是这样坏,前人肯定更坏。实际上一直到传统社会,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接受的就是君子教育。你就是有一点很恶想法都是要遏制住。说明有恶念头就是要遏制住,这样才可以理解。从曾国藩到李鸿章到周馥到袁世凯,这样我们对他伦理的一种品格可能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认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正因为这样一种价值理念,这几个大家族真的不平凡。无论是曾家,李家,周家。包括很多人都是很妖魔化的袁世凯。这几个家族当中最成功的就是对后代的教育。我是写过文章,写过袁世凯,写过李鸿章。因为他们的资料比较好找一些,最大的成功就是对于子女后人的教育。几个大家族,到我们这一代就是彻底结束了。


计划生育把家族都给结束了,以后没有办法传承。上次参加那个叶家的分享,这个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状况?原来中国文明的传承两个东西。第一个是家法,另一个是世法。家法,老师传给学生。世法,家法,现在完全没有了。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状态,就是这样一种,需要教育了。刚刚讲了几个问题,我们要去注意,我们要去体会它。另外,如果结合周馥和李鸿章袁世凯的关系,可以看到真正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一批人。不是单独说周馥一个人,是说整个一代人。曾国藩到李鸿章到周馥到袁世凯,是引领中国往前走,意义在哪里?就是从中国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去转化。从原来纯粹农业文明项城市文明转化。这样才可以理解。不是一个什么殖民问题,帝国主义问题。就是中国可以不可以接纳一个西方的东西?包括我们去看周馥和李鸿章他们去处理的教案问题。教案问题,在这个自制年谱当中也是讲教案,写年谱的时候已经很迟了。已经有新文化观念所以不敢展开说了。这一代人都是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持非常反感的态度。


1900年代,几个大臣被杀。他们都是持反感态度。李鸿章处理天津教案,这个都是站在现代的立场上,中国怎么能够往前走?这个已经到了新文化时期就是没有办法说了,整个价值观转变,后面留下来的都是隐讳的,这个就是很难分析它。我有一个看法,就是这一拨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上可能是很不一样的。这个是讲的第二个对外方面。


最后一点。讲一下他们对于传统的看法。这个也是我们后来一直对于这一拨人在1912年以后的留存的清朝大佬们一个不公说法。我们以前说的就是很顽固,很反动。最近在读资料,看到晚年这一块。特别这一拨,1912年以后,民国以后这一拨,我们就是讲守旧主义者都是和周馥关系。因为周馥到了青岛,和青岛总督有良好的个人关系。他们在1912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他们在清朝做过官的人都是到青岛去了。因为是中国法律管不到的地方,是德国法律。这一拨人都是住到青岛。周馥等等在1914年的时候建立诗老读书会,就是十老读读书,都是70岁以上的。这一拨人今天怎么看?在过去的研究当中都是把他们看成非常反动,反抗民国,不认同民国,一直还希望清朝能够继续下去。包括到了1914年开始有一个思潮转化行动比较厉害的时候。赵尔巺到北京来也是做清史馆馆长,是吃清朝的饭,现在编清朝的史。我们怎么看待这样一拨人?大变动时期,这一拨人民非常值得值得尊重。一个旧体制弄没有了,还有一拨人坚守这个信念?想象未来都是非常可怕。


这个有一种文化的使命。有一种国家道统正统的一种东西,劳乃宣写了几篇文章。就是写民主君主评议,都是坚守什么?我们过去10年讲的,就是君主立宪。不是讲君主专治。现在三年来共和的问题怎么处理?这样他们在青岛这一拨老人,他们的讨论。他们那些文章在影响着国家。我们可以看一下,后来中国的政治在1915年1916年发生变动。和这几个大老对于中国局势的分析也有一个因果关联。如果完全否认,这一拨人都是守旧主义者,讲的东西离开了历史的主流,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1914到1916年中国政治变化。我们这样就是看到什么呢?就是怎么来理解这样一代人。刚刚书里面还是讲到一个。周馥去接管保定,其实他当时在参与李鸿章善后处理。战争的善后处理,就是李鸿章的立场。就是对于义和团本身是一样的立场,而且应该在萌芽状态下弄下来。但是,这一拨人怎么去处理?应该在萌芽状态。讨论袁世凯的时候出现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题目。就是把传教士干掉了。联军来了以后就是不客气,就是把头挂在城楼上面。就是对于这些问题都是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当中是怎么回事?现在没有人给方案,但是对联军进入中国是怎么回事搞不清楚了。


还有就是谈判最后的结果,这个都是周馥参与了。辛丑条约的谈判,马关条约的谈判,周馥都是李鸿章的重要幕僚。这个故事是非常长的故事,和今天面对的朝鲜问题是一模一样的。中国的洋务已经走到了1882年,已经走了10几年的时间了。中国本身往前走的很远了,朝鲜还是维持一个封闭王朝体制。当时是姓李了,李家王朝一直统治到这个时候,所有焦点都是在朝鲜。日本也是不满意,因为日本要走出来。日本对于朝鲜不改革也是不满意。中国也是很烦燥。动不动就是出问题?这个状态下怎么引导朝鲜?周馥,马建忠,袁世凯,这几个幕僚他们得出一个方案。引领朝鲜,走向世界。我们一定要让朝鲜再一个6方框架当中谈,朝鲜就是不这样谈。当年就是这样,1882年,朝鲜讲,我就是不这样干。马建中,周馥这一代人就建议李鸿章帮助朝鲜走向世界。他们就是手把手谈了那个条约。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关键,中国方面希望在条约当中维持着中国的这种宗主国的地位,所以协议里面这样写。后来没有达到。主要是牵扯到日本在1875年的江华条约日本和朝鲜有一个单独谈判。


征求中国的意见,中国不负责任,中国说,我如果继续维持这个地位。你动不动有什么事情都是找我们。我们丢掉台湾,丢掉琉球都是因为这个原因,都是因为总理衙门不敢担责。你可以帮我们说话吗?说话就是要负责任。琉球就是丢掉了。朝鲜当时在1872年也是这个原因,1882年谈判的时候,无论李鸿章怎么坚持,朝鲜也不愿意坚持了。美朝之间谈判,但是,这个对于中国主权并没有什么伤害。但是,美国和朝鲜达成了通商条约以后,使朝鲜到1882年成为东北最健康最稳定的地点。中国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袁世凯到朝鲜做总督,这个发展就是很重要了。


所以,这个就是从李鸿章的这样一个整体架构再理解周馥就是完全不一样。已经走到今天了,历史就是发展到今天了,我们完全命名明白讲清楚100多年前的历史。看那个回忆录里面,知识分子到那个分上是非常尴尬的,不知道怎么写了。就是这样去看一下,可能还是可以看出这一代人给中国人的贡献。我大概就是讲这样一点。

他和我们今天讲的一个最基本的资历有关。还有一个讲到了,一直没有升迁的机会,这个也是弄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能干的人?李鸿章非常赏识他。贡献那么大,两个系统,一个是洋务创办,周馥是操盘人。还有就是没有当舰长其他都是做了。还有这一段,你可以看一下他对周馥的这种尊重。但是,为什么这个职务在这里没有上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搞不清楚。这几年有一个研究可以弄明白。就是姜鸣一个研究,就是在这个道员这个层面上面往下走很难。其实我们还原到今天的中国状况也是这样的。我们就是大学毕业了以后到机关去。我们做司局级目标是可以的。但是,从司局级往副部级层面上,这个难度太大了。周馥坎儿就是这个层面上,这个难度大到哪里?不是可以不可以干?而是有没有空位子。姜鸣这个研究看了以后很受启发,我们理解晚清一拨人物,那么能干上不去,因为没有位子。很早就当了这个级别,但是往后没有机会。再做到山东巡抚的时候就是一马平川,之后机会就是多了。这个是中国体制造成的,这个时候去看还是不一样的。最低资历,就是考试的事情。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有功名的期待。没有像张謇那样,一考考几十年。他还是实实在在做事情。他是幕僚。并不是做正官,他就是没有功名也是可以做。

作者简介:马勇,男,1956年1月生于安徽濉溪县。1973年入伍当兵,1977年至淮北煤矿当掘进工,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术学校,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等研究员,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