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基础
周氏家族中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有多位实业家、文物收藏家、作家、教授学者;有自费留学国外、出国考察的。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
考察周氏家族经济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周馥从政的收入;二是周家经营盐业的收入;三是周学熙经营近代企业的收入。周馥以办事干练见长,李鸿章对他非常信任,他是跟随李鸿章时间最久的幕僚。他在协助李创办洋务运动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财产。周家在江苏泰兴经理盐业,开设泰合成盐号,包运海盐及门市批售,生意主要由大房周学海一支负责,在江北一带有一定声望。经营盐业给周家带来巨额财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于周学熙创办近代企业的盈利。周学熙资本集团创业资本总额超过4000万元,属于周氏投资约占2/5份额。庞大的经济后盾是周家出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
重开源还要有节流。如果奢侈浪费,再多的钱财也不够消耗,所以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而周氏家族勤俭持家,几代人都保持着家风。
(二)高度重视读书及品德修养
1、重视读书
封建社会,官宦世家,视科举为正途,都幼习举业。周馥对几个儿子严格要求,周学熙9岁时与三哥周学涵吃住在私塾,没有仆役,自己打扫书室。在家乡东至,没有塾师,周学熙在周学海的监督下读书,进步很快,周学熙一直不忘兄长之恩。周馥1909年写下《负暄闲语》,关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都有详细训诫,要求诸孙、曾孙等随时参悟以助学力。周学海、周学铭在五十岁左右先后离世,教育子侄的责任就落在周学熙的身上。
1924年六十岁的周学熙,辞去各公司的职务,把诸事交与儿辈们打理,自己专心于子孙的教养。1925年,周学熙在天津建立周孝友堂支祠,订立规约。在规约中关于教养一节规定:支下子孙,无论贫富,必须读书。“世家子弟,尤以读书为第一要义。”周家子孙因家庭富足有“傲”与“惰”的倾向,在政治上失去靠山、在企业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周学熙未雨绸缪,希望子孙们走耕读继家声的道路。他苦心规劝后辈们“何乐而不读书?”不读书“是天地间之罪人。祖宗馀荫消磨易尽,必致殃祸随之,到彼时,方思及‘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之语,不已晚乎!”
周学熙为教育子弟,亲自制订了《周孝友堂家塾幼学课程标准》和必须遵循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考勤、签收、评等、奖励、保管、总评、会计核算等,使之有章可依,有条不紊。
周氏私塾教育有几个特点,其一是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周氏子弟自小在家塾中学习,八岁至十六岁为通经期,十七岁至二十岁为致用期。致用期内,可入学校生造。如周一良八岁在天津入家塾读书,总共十年,1930年才赴北平求学。十二岁前读《四书》、《易经》、《诗经》、《礼记》和《左传》,以能背诵为主,略讲字义。十二岁至十六岁讲解《四书》、《易经》,做札记,由塾师改正。资质条件高的可以讲授《诗经》、《礼记》和《左传》。周学熙重视私塾教育,在进“洋学堂”前为子孙们打下“旧学”和古文的根底。他认为蒙教非常重要,正确的蒙教可使人一生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他认为即使子弟们未入学堂,如果能终身研究某一大家之学说,也可成名,不愁将来无事可做。
其二是重视外语教育。周氏家族以洋务起家,颇注重外语教育。各房均聘请外语教师教子孙学习外语,以英语为主,也有学德语、日语或俄语。如周学熙请了一位爱尔兰人道尔顿担任英语家庭教师。周学熙在购买外国设备时,选派周志俊作翻译。周一良就学了4年日语,3年英语。
其三是重视职业教育。周学熙一生兴办资本主义企业,重视子孙的职业教育。他要求子孙学习法律、商学、算学、测绘等。如他让周志俊求学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商业函授学校,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学,侧重于钻研现代企业管理。
周学熙为督促子孙们读书,还制定了作息表。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十点就寝。一天中主课四小时,正课二小时,辅课两小时,余课两小时。对于有家务及应酬交际的,只能占休息时间。即使事情再多,主课、正课不能不学。周学熙对忙于事业的周志俊也要求他每日无论如何繁忙,必须有一定时间看书养心。
2、品德教育
周学熙不仅重视子孙们的知识教育,还重视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能敦品,则一切匪人不得以侈其习。”“若不读书敦品,则骄奢淫逸、放僻邪侈潜滋暗长,入于下流而不自觉,鲜有不覆败者。”周家世代传承的美德有注重操守、勤俭节约、忠厚慈祥。
操守方面主要是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均应廉介自持,不丝毫苟取,做事不可欺人欺己。周馥、周学熙父子为官均较清廉,不妄取。在政治动荡的年代周家人没有为一己之私而做出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在情感生活等方面,周家人同样注重美德的培养。周学熙对待感情尤其专一,他与妻子刘温卿相亲相爱六十余年,从不曾娶妾,在那个时代真是难能可贵。周叔弢同样是“律己甚严”,在他五兄弟中,四个有侧室,甚至不止一人,他却对嫖赌鸦片丝毫不沾。对子女要求因而也比较严格,他教育长子周一良“人能笃实,必有辉光”。周一良说:“这两句话使我深受教育,至今不忘。以后一生悃福无华,比较朴素,与这样的家教分不开。我的九个弟妹,也都没有富家子女恶习,显然是父亲良好家教的结果。”
周氏家风注重勤俭节约,对于懒惰的子侄严加管教。周志辅好玩,周学熙要求其痛加改过。1934年,不爱读书好玩耍还要增加月费的侄子周明松、嫡孙周栋良,遭到周学熙的训诫:“此为无耻、无志。此等子弟决不能姑息。以我辛苦节省之钱,供其游惰挥霍之用,是折其福。”
周家几代人皆以忠厚慈善著称。周馥、周学熙、周志俊三代人在家乡以及华北都捐款以办地方建设及救济、赈灾事宜。1925年,周学熙分析家产,除子女分得及所留养老金外,其余大部捐作善举,不许子孙擅动。同时要求子女把每年收入按照预算存储备用外,再按五成分配,以一成作慈善事业。
他还制定支祠奖学金规则,奖励注重修身方面成绩优秀者。
读书明理、保持操守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周氏家族子孙能随着时代步伐前进的保证。
周氏家族由布衣到达官,开始于偶然,人才累世辈出则出于必然。强大的经济基础及对教育、品德的高度重视成就了家族中众多的专家学者。偶然与必然的因素成就了皖南一个名门望族,这个家族由偏于一隅的贫瘠的小山村走向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又由中国走向了世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及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诚可为广大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学习与敬仰的榜样,由周氏家族的兴旺我们足可以预料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程莉,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