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主讲《中国近代史讲析》、《法西斯主义理论剖析》、《辛亥百年的变与不变》等课程。
我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一直的研究方向是洋务运动,对于李鸿章,我写过一本书,叫做《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那本书后来书商在封面上起了一个副标题“从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因为李鸿章开始是给曾国藩起草公案的,曾国藩很多好的文稿是李鸿章写的。这与周馥相似,周馥是给李鸿章作幕府,李鸿章好多文稿也是周馥起草的,他也是刀笔小吏,他不是这个官员系统自然成长到总督这一级的,他与李鸿章的成长道路很像,所以我在研究李鸿章的时候,与周馥关联非常多。
另外,我的一个研究方向是现代知识分子转型,我出了一本书叫《孤寂百年》。中国百年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就牵扯到周一良为核心的知识分子的一些变化和各种表现,所以我觉得要研究周氏家族,还是要把他放在中国的从1840年开始的社会转型期中。我个人坚持这个观点:中国近代社会1840年:面临社会转型,在这个社会转型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的很多事也是盛宣怀、周馥办成的,那么这个地位就决定了李鸿章的地位,就决定了周馥在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觉得从广义来说,放在这个背景下来研究周馥和周氏家族,并且从他们成长的历程来看几代人,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周馥到周学熙办实业,当时中国人从上到下,就是到最高统治者均非常瞧不起的。而李鸿章为之推动,非常不简单的,对此我都有详细的研究。周学熙办实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潮而反制中国的变化,周学熙创办相当多的实业这就不说了。我特别关注周学熙办职业教育,又强调儒学的教育。职业教育在当时很受鄙视的。从传统从儒学的观点看周学熙转型,才能看清看透他。另外一方面直接办职业教育这一点我觉得强调的不够,中国近代教育化的转型这完全是一种观念的变化,而且我还注意到他,比如说到日本学习理财,中国人那时候对理财都不会找幕僚,而他却到日本学习理财,并建立起中国现代财政体系。这个我觉得对中国现代体系建立重要性也强调的不够。财政的经济学的知识今天我没办法多讲,我就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我不讲其他的,其中重要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情况。当时中国的清政府比日本要有钱,长期打下去不怕,但不懂经济,因为中国清政府一直顽固落后不愿建立银行,他没有现代金融体系。而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有现代化银行,通过发展有现代化银行和票号钱庄的政府,从财政上你就打不过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有银行支撑可以跟外国谈判,所以我觉得现代财政税收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个也是中国的转型周学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周馥前面是李鸿章后有袁世凯,他是一直在这两个光环下展开自己的身影的,不被人所周知。此外你们看到这个周学熙办的实业,要研究得更加深入更加细致,这牵涉到刚才官员彼此的联姻,这有中国现代权利色彩的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有它做什么事都方便。
最后我想说,我们要把它做成一个学术研究推向深入,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纪念。作为一个研究学的方面,为什么能做成那么多大事,就要深入社会学,研究这种环境下,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现在他这些公司刚创立时商办的,但是这以后的周学熙与他们都是官员官商关系,在中国开封只有官员做,但是以后外面发展这个产量问题又对现代启发怎么样,才把这个轻的企业变为这个产权明晰的企业。通过什么关系方法,比如说这个开放之初不让私人办企业,只好带红毛的,企业带红毛的发展起来之后,这个国有企业政府才说你注册是我的,还给你各种优惠。应该是我的企业闹出无穷的矛盾,有的人处理得好像柳团,他处理通过莆田改造民营企业,广东三水健力宝就没有处理好,他就被判刑了。我觉得研究它确实是一个很深厚的学术的。我由整个周氏家族谈中国转型体制包括军事体制,因为我研究这个中日甲午战争有一点体会,海军好歹还能打一仗。你虽然打败了但要打得很威武,打得很败的不行。陆军就没法打,因为整个体系是旧的,没有优秀军官,一个军官学校成立还不久,还受到排挤。那些人,虽喊到根本就不听你指挥什么,但毕竟是中国的第一个军官学校。中国的当时陆军官员还多数是靠那个射箭、骑马,根本看不懂现代地形,就没有办法指挥,就觉得人家外国武器好,进口外国的,但没有一个同意,进口德国枪支进口英国枪。后期没法配送子弹,那时候不管怎么样填进。这证明李鸿章有这个观念,实为不易。那么具体到周馥的德行,通过周馥在中国近代的财政体系增加军事体系,包括实业银行包括天津银行建立。跟日本打败了之后,中国是1897年才建第一家现代银行。建立实业银行后天津才成为金融重镇。从这里才找出很多真正的学术研究。对于这个基础的我觉得对之前做出的一些依托、支持很必要。另外呢,谈到东至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提问,说来说去还是文化现象,就是说为什么他不拘泥学术,因为当时李鸿章遇到就是很多儒家,这跟当地的皖南文化有关系。他在研究这个旧学传统之后,但是又不拒绝新的反而因时而变,了不起!这个我就觉得周氏传承研究课题意义重大。皖南东至可以突出这个,将周氏作为一个文化单元放到皖南文化的大潮来作为一个文化研究,收获一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