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
周馥有六个儿子:周学海、周学铭、周学涵、周学熙、周学渊、周学珲,除三子周学涵夭折外,其余五子均在光绪年间先后步入仕途。可是他们的兴趣大都不在官场,凭借父亲周馥在北洋奠定的经济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以各自的学识才华,另辟新路,大展宏图,其中1865年出生的周学熙是他们兄弟的杰出代表。
周学熙,字缉之,别号止庵。十六岁中秀才﹐1893年中举人。他曾是山东大学的首任校长,袁世凯最为信任的财经大管家,他曾两次出任民国财政总长,但最终选择了退出政界,全身心地投向实业。他呕心沥血,创建华新棉纺厂与耀华玻璃厂,以天津、唐山为中心,在中国北方苦心经营起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资本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成为华北新式工商业的开拓者。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与功盖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并称“南张北周”。
光绪十九年,周学熙终于在第六次应试后,得中顺天乡试第十八名举人。乡试高中的周学熙原以为否极泰来,得偿所愿,没想到命运似乎有意与他为难,刚刚金榜题名,即遭人忌妒,两次会试皆遭遗弃,这让周学熙大失所望,以至于对科举一道完全失去了兴趣。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起草了18000字的请愿书,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康、梁的这些话就像拨开了迷雾,让他心头一亮,看到一条崭新道路。这位29岁的官宦子弟下定了弃举业就实业的决心。
周馥是个老洋务派,对儿子的选择自然表示支持。时过不久,还特意为他捐了个候补郎中的职官,并推荐他到儿女亲家张翼主管的开平矿务局谋了个监察、督办的差事。周学熙一投身实业,就如鱼得水,崭露头角,深为上司赏识,后升任为开平矿务局主办,从此凭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走进仕途和实业圈子之中。
由于陪侍父亲入都,经常出入官场,周学熙得以见到李鸿章。不久,李鸿章亲自批示,将周学熙派往亲信袁世凯担任巡抚的山东省试用。袁世凯当时正在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考,提倡“实学”,就委派周学熙筹办山东大学堂。在此期间,周学熙敢于创新,成绩卓著,在省内外影响很大,为袁世凯争得了脸面,袁高兴地称赞他是“当代奇才”。后来,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就委任周学熙为天津候补道,“北洋银元局”主办,为袁氏扩充军事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此周学熙一跃成为袁世凯身边要人。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周学熙的五弟周学渊于1906年出任山东大学第六任校长,虽只任一年之久,但同胞兄弟先后担任一所大学的校长,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
1903年3月,袁世凯派周学熙东渡日本考察“工商币制”,日本之行,令周学熙眼界大开。回国后,他把40多天考察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东游日记》,明确提出了“振工兴商,富民强国”的主张,面呈袁世凯,倡议成立直隶工艺总局,并毛遂自荐,担任总办。从此他通过融资、兴学、劝奖和积极创办工商企业,致使京津一带工商各业,面目为之一振。
这期间,周学熙有三件事令世人刮目相看,第一件是坚持“以滦促开”,维护了开平煤矿的主权;第二件是,重振唐山细棉土厂,集股创办启新洋灰(水泥)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合股办企业的尝试;第三件是,吸收外商资金、技术,与比利时国合办跃华玻璃厂,开中外合资办企业的先河,为后来的民族工业发展,树立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1912年,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周学熙两次出任内阁财政总长,兼税务处督办。周学熙受命于危难之际,大力整顿税制,兴办银行,统一全国流通货币,鼓励国人兴办实业。但由于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注定了周学熙以失败而结束他的政治家生涯:他无力承担救国救民的重任,也不可能改变袁世凯所推行的独裁卖国统治。相反,由于形势所迫,他参与了“善后大借款”等饮鸩止渴、出卖国家利权的事情,留下了终生的污点。
1915年,袁世凯企图称帝,他坚决不与附和,拒拨帝制活动经费,被软禁于北海。直到袁世凯倒台才重获自由。终其一生,周学熙以天津为基地,营建起一个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他亲自创办的企业就有北京自来水有限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大苑实业银行、天津华新纱厂、兴华棉业公司、跃华玻璃公司、唐山启新机器厂、滦州矿地公司、江南水泥公司等,逐渐形成了中国南北两个经济重镇——上海和天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工业产业格局的形成。周学熙也被誉为“中国水泥之父”、北方近代工业的奠基人,并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一起被时人称作“南张北周”。其企业集团资本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1927年周学熙以年高引退,晚年以读经、赋诗和念佛自遣。1947年9月26日卒于北平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