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家族研究 > 高级工程师周榘良

高级工程师周榘良

张治安|发布时间:2014/1/10 17:11:02|栏目:家族研究 |浏览次数: 1633

周榘良,字仲介,1925年生于天津。7岁入家塾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举家南迁上海,考入中国中学。1941年,父亲周志俊遭日寇枪击,回天津养伤他随父到津,入耀华中学。深重的国仇家恨,使他在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抗日救国思想。这年夏天,他和父亲到北戴河,亲眼看到敌人的种种残暴罪行,曾写下了“何须更唱家山破,不捣黄龙誓不来”的诗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四川的交通大学迁回上海,两校合并。此时,交大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已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活动。在党组织的帮助与教育下,周榘良的单纯爱国主义思想开始了转变,政治觉悟也逐步有所提高。1947年,他参加了当时校中的学生组织—电联社。电联社是学校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也是交大学生自治会的组成单位之一,任务是组织、宣传、动员社内同学,积极参加各项进步学生运动;还负责介绍一些受政治迫害的学生去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自1947年夏至1948年秋,周榘良在电联社的组织下参加了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反击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反对美帝扶植日本运动”以及“抗议九龙事件”,“募集寒衣救济灾民”,“纪念五四运动”等活动。并利用自己家庭的有利条件,积极为一些进步同学作掩护。
1948年春,点联社成员甘维垣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缉,由党组织安排前往浙东游击区。不久,他又受组织派遣,回到上海,负责解决无线电发报机。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甘就寄居在周榘良家,召集电联社部分同学在他家里组装了两台发报机,完成后由沈嘉隆、程文钊等人负责转送大别山根据地。
1948年夏毕业考试结束,大批同学面临失业的困境,在电联社的联系和安排下,一批同学陆续前往解放区,周榘良就帮助他们奔走联络,自己的家就成了地下交通站,先后有杨才澄、谭西夷、薛福熙等数十人得以奔赴解放区。吕维松、刘维允、周韵梅更是由周榘良陪同去天津,再通过地下联络员胡荫(交大同学)联系转赴东北解放区的。1949年初,又有一些同学隐蔽在他家,后来他们有的去了解放区,有的坚持到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作垂死挣扎,解散了上海各大学,并派军队占据了上海交大校舍。周榘良当时与电联社留沪同学一道,找到交大校友孙鼎协助,将电机系的仪器设备拆运到新安电机厂仓库内寄存。上海解放后才运回学校,保护了学校财产。
上海解放后,交大的电联社也随之停止活动,周榘良和同学周与邦、顾秋心一同去东北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1949年9月周榘良到东北后,在沈阳电机厂任技术员,曾参加变压器设计和电机修理工作。抗美援朝开始,工厂部分车间北迁佳木斯。1952年,他曾负责佳厂的扩建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他正式转入了基本建设部门,参加了哈尔滨“动力之乡”电机厂和锅炉厂的建设。在此期间,他与孙骅声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蒸压钢筋泡沫混凝土生产线,满足了重点工程哈尔滨仪表厂对保温屋面板的需要。
1956年2月,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他怀着满腔热情,随同一万多人的建设大军,由松花江来到了甘肃兰州。在飞机上,他写下绝句一首:

凌空一夜渡千山,斗大金城指掌间;
眼底黄河衣带水,截流从此笑投鞭。

当时,他带领的不过一支200多人的一般水电安装队伍,而到兰州以后,面对的却是十分复杂艰巨的大型工业建设任务。在困难面前,他和同事们没有退却,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陆续参加和完成了这些任务。
1957年,他担任了建工部三局管道电气安装公司主任工程师。此后,他除负责公司全面生产技术工作外,还经常在重点工地直接指挥施工。如1957年在兰州水厂,1958年在兰州化工厂、兰州炼油厂,1959年在兰州铝厂,1960年在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他都和技术人员及工人们在一起并肩战斗,为了完成种类生产线的调整试车工作,大家有时一连五六昼夜吃睡在大型设备旁边,不论条件如何艰苦,为了建设祖国,同志们始终干劲不减。事业的成功,更加激发了周榘良的热情,并作诗抒怀:

兰州化肥厂投产戏作
隐隐楼台是洞天,人间今许驻神仙。
丹成不事长生术,为种膏腴万顷田。

兰州炼油厂
皋兰争战旧闻名,十载银河洗甲兵。
羌笛何须悲出塞,接天灯火石油城。

过乌鞘岭
峻岭曾经斧凿开,犹闻谷底响轻雷。
今朝翻似登天客,袖拂浮云绝顶来。

1962年,他担任建工部三局安装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负责指挥银光化学材料厂和长风机器厂的安装施工达两年之久。这些工程都属于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列。在施工中,周榘良除主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外,还推广了氩弧焊、等离子切割、爆炸成型和空气顶升油罐等当时属于较先进的施工技术,保证了工程的按期投产,工程质量也受到好评。
在工程施工的同时,周榘良还注意抓技术力量的培养。50年代就针对工业安装的需要组建电气调整队,工业探伤组,并通过派人外出学习和内部培训等形式,为本公司和兄弟单位培养出一批特种焊接、绝缘防腐、工业筑炉、起重吊装、热工仪表安装调试和弱电等专业骨干力量,使当年的小安装队伍发展成为4000多人的承担机械、石华、冶金、轻工、纺织等安装工程的施工单位。这支力量在当时建工部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
十年动乱期间,周榘良同样也受到了冲击,他和同志们共同开创的事业受到了损失。安装队伍被遣散,令人痛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呈现出一派生机,周榘良也于1981年被调回安装公司,担任领导职务,他信心倍增,决心要和大家一道重整旗鼓,把逝去的时间和损失夺回来,并写下了七律一首:

几度人间看沐猴,廿年生教付东流;
已拼今日追冯妇,岂问他年作楚囚。
父老江东空寄望,妻孥陋室尚分忧;
余生难忘兴亡责,留得林泉待卧游。

这时,他强调要关心职工生活,特别要尽快解决住房问题;要大力创办集体企业,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要开办职工文化技术培训班,迅速提高文化技术水平,解决队伍断档问题。这些建议获得了广大职工的拥护,但由于客观原因,终未能全部实现。1982年,公司职工得知他即将被调离的消息,联名写信给上级领导加以挽留,最终因工作需要,他仍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单位。
1976年后期,在落实政策。解决干部时,周榘良曾被安排在甘肃省硅酸盐制品厂任筹建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建材工业生产对他是陌生的,但他并未知难而退,而是团结筹建处全体同志,竭尽全力,在4年多的时间里,全面建成目前西北最大的新型墙体材料厂(包括加气混凝土和陶粒),填补了甘肃省建材产品的空白。同时,由于利用“三废”,对当地环保工作也作出了贡献。1982年,他又与杜国祥共同提出方案,将一个濒临倒闭的机械维修工厂改建成为年产5000吨的薄壁异型钢管厂。为甘肃省钢材市场提供了新产品,并使这个工厂由改造前年亏损数十万元,转变为每年盈余数十万元。
1982年,周榘良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担任了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省建筑科研所所长。积极引进并建成丙烯酸涂料和扁管散热器两条生产线,使科研与生产进一步密切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快产生经济效益。1983年,科研所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在兰州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会议,他在会上也宣读了有关发展轻骨料的论文。在此同时,在所内组织开展了加气混凝土和陶粒产品的研究。1987年,组织科研所成员编制了甘肃省《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标准图集》和《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屋面板应用标准图集》(试用),进一步促进了本省建筑节能和墙体改革工作,当年他还与其他同志合作,共同引进了小型空心砖生产工艺,编制了产品标准、生产工艺规程和施工操作规程,并通过了省级鉴定,成为甘肃省建材工业领域中的又一项新产品。
在技术管理方面,多年来,他除了负责本单位承担的重点工程施工文件外,并多次排除干扰,在安装部门建立各项技术管理制度。1972年,他参加省推广优选法小组,在华罗庚同志领导下,负责两法在建筑安装部门的推广应用工作。1973年,受省政府委托,与张宗安同志共同负责组织和编写了甘肃省建筑安装施工操作规程25篇,在全省颁布发行。
1988年,周榘良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0年,他离休以后仍在继续为本单位的开拓与发展贡献力量。1992年,他三次前去珠海特区为省建总公司联系了近亿元的施工任务,开辟了新市场。他在珠海三灶岛工地逗留期间,怀着老骥伏枥的心情,吟出了以下诗句:

背人岁月去堂堂,垂老翻教赴八荒。
带砺山河夸虎踞,穹庐天地待鹰扬。
椰风蕉雨寻诗久,帆影波光入梦长。
真把弹丸呼域外,海天深处是南疆。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