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家族研究 > 建筑设计专家周治良

建筑设计专家周治良

来源:《中国人物年鉴》(1991)|发布时间:2014/1/10 13:21:59|栏目:家族研究 |浏览次数: 3027
周治良,19252月出生,1949年毕业与天津津沽大学(现天津大学)建筑系。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他就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永茂建筑公司工作。战乱之后,百废待兴,党中央十分重视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工作,第一任北京市市长叶剑英亲自抓首都建设,他正好赶上了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北京城中心的规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拼搏和与追求的现实,使他的设计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他从设计小组的组员干起,到小组长、设计室主任,一直当到设计院副院长;从实习生、技术员、建筑师到总建筑师。1956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了民族文化官、中苏友谊医院、小汤山疗养院等工程设计;主持首都体育馆的设计;以及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风景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组织指导过昆仑饭店、国际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在对外方面,他曾带领设计专家到摩洛哥主持拉巴特体育中心的设计,到伊拉克、叙利亚研究建设设计项目等。
1957年,大批干部下放,他是共产党员,带头来到了十三陵水库工地。泥泞的道路,嘈杂的工棚,几乎连放一张设计桌的地方都没有,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使他受到了锤炼,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次非常美好的机遇。
一个明媚的早晨,田野青山如洗,十三陵水库工地热火朝天的一天又开始了。这是几辆大面包车朝工地鱼贯而来,开始谁也没有注意。然而第一个跳下车来的确是贺龙元帅,工地开始沸腾起来,接着朱德总司令、刘少奇、周恩来都下来了,一片掌声响起。接着是雷鸣般的欢呼声,毛主席来了!真巧,周治良就站在毛主席的旁边。他第一次站在这么近的地方,凝视着人民的伟大领袖,自豪、兴奋、庄严、幸福,充溢胸中,在一生中留下了幸福的回忆。
周治良热爱建筑设计事业,他久住北京,总觉得品够其中的韵味,故宫、颐和园、天坛……镌刻着古代建筑师的气魄和巧夺天工的灵秀,中华人民是伟大的。自豪意味着奋进,他决心在建筑方面要为首都做出贡献,要留下现代人的诗篇。他刻苦专研,学贯中西,特别是体育建筑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1966年,他在首都体育馆设计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采取了观众人流和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人流分层的方式,解决了种类人员交通流线互不干扰的问题,采用大跨度平板型钢网架屋盖结构,用钢量少、造价低;采用氨直接冷冻系统人工冰场,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室内人工溜冰场技术问题;试制成大面积移动式木地板,拆除和安装比一般木地板,表面平整缝隙小,在国际上为首创;在比赛大厅首次采用了碘钨灯,增强了照明效果。这些创新有力促进了我国体育建筑设计工作。
体育建筑师和演员一样要体验生活,了解运动员的特殊要求,掌握体育动态和规则。为此,运动场上常常有他的身影,虽然他没有和运动员一起训练、比赛,但是汗水并不比运动员们流的少。回到设计室,他将自己的体验施在图纸上,运动员宿舍需要晾衣服的地方;体操房镁粉飞扬要通风、吸尘,就连游泳运动员为什么头发发黄,她都记在心里……
他把体育馆的设计,与整个城市的规划结合起来,认为一个区盖起了一座或两座体育建筑,整个区的道路、绿化、建筑样式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他对每一座体育场馆的设计,又突出各自的特色,既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巧妙地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给人以想象,给人以喜悦,给人以亲切。他对体育场、馆的周围环境,也一同纳入设计之中,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和观众能在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中进行比赛和观看,建议园林绿化部门对主要城市干道、交通路线和比赛、练习场馆周围进行美化、绿化,加强环境治理。
1983725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正式申请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他就组织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们搜集国内外资料,进行可行性研究。19862月,亚运会工程总师、规划设计部的常务副部长,负责亚运工程设计的全面指导和技术工作。他和同事一起实地考察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体育建筑,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亚运工程总体建筑设计的初步设想,并参与草拟了向党中央、国务院的报告。从1986年到1990年,他一直工作在亚运会的工地上,提着自备的午饭,早出晚归。在此期间,除了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之外,其他工作全推了,一心扑在亚运工程设计上,有时竟熬到凌晨三四点钟才能入睡。
在亚运工程建筑过程中,他从三方面加强了对工程的指导:一是设计标准和方针政策的指导。及时作出“亚运工程设计单位条件”、“无障碍设计”、“中小场馆改建标准”等规定,把住质量关,并参加审定全部设计方案。二是提出多层次的环境设计构想。强调每座城市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其他单元对话,从而使自身形象更趋完善。同时,每座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和形象美观,还应暗示和启迪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在环境设计的宏观层次上,根据北京市建筑总体规划的要求和亚运会体育设施的需要,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以分散为主的布局方式,强调新建筑要继承传统,努力创新,力求反映有时代感的古都新貌。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处理方式,以求得较好的环境效果。在他的指导下,参加设计工作的16个设计院,在设计中贯彻了“保安全、保比赛、保计量准确”的原则,注意建筑形式多样化和多功能使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精打细算,节约能源,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并设置先进的电子服务系统。三是帮助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如裸露钢结构采用LB薄层防火涂料,屋面板采用彩色夹蕊钢板,解决体育场馆的照明,音响,记分记时显示牌,供电线路铺设,周围环境绿化等问题,协调土建工程和电子服务系统安装的关系,参与制定验收标准和验收办法,参加了全部工程验收工作。
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后的一个月,来自美国、苏联、日本、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从事建筑及体育设计的著名专家、教授云集北京亚运村,出席“国际体育建筑学术交流会”,周治良在会上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工程综合介绍”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者的赞誉。专家们认为,亚运工程建设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体育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管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周治良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1990年退休,现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建筑师学会会长,并兼任《世界建筑》杂志社副社长,《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编委等,还担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曾撰写建筑学术论文10多篇在国内外刊物发表。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