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周慰曾著的《周叔弢传》,199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全书大字疏排,印张字数只有七万余字,是一本极为简明扼要的传记。
周叔弢先生祖籍安徽,少寓扬州(所以老人说话带有苏北口音),但晚年长期住在天津,他在天津的知名度和影响恐怕要比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大。50年代初我住在天津,经常在中国大戏院看戏时遇到这位慈祥坦诚的老人。
如果台上演员表演得不理想或艺术不过硬,他便直言不讳地大声评论。有一次竟斥责某位独树一帜的南派老生演员为“一脸瘟相”,我当时正与老 人邻座,这是亲自听他对我说的。
下面我想谈几点读后感。
第一,叔弢先生是书香世家,却从事企业(当时也叫实业)工作,说白了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或资本家。但叔老的子女无一未受过高等教育,都是知名专家学者,《传》中单辟“教子有方”一章,值得读者玩味。而今天的所 谓“大款”或“财主”,不少人不学无术;其子弟往往比其父辈更显得财大气粗,十之七八属“衙内”型或“花花公子”型,其趣味所在,每寄情于声色狗马,近于高级市侩。今天我们只要一谈及社会问题,便以人的文化素质每况愈下而兴杞人忧天之叹。试想,在酒吧、卡拉OK厅、舞厅歌榭中流连忘返的人,是培养不出大学教授来的。但作为专家学者或大学教授,却往往掌握不了个人的命运,不是生活清贫,就是做学问、搞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和支持。我以为,各级领导如真正贯彻党中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似可读一读《周叔弢传》,或许会有好处的。
第二,周叔弢老先生一生爱书、藏书,最后却把珍贵书籍捐献给国家,自己临终时只有两万五千元人民币的遗产;而其子女因为都是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根本不需要什么金钱遗产而皆能自食其力。这样的资本家似乎要比那些戴了一顶小小乌纱帽便替自己的子女甚至孙辈搞财货、占房子、用公款 谋私利的各类官员要清高廉洁得多。口口声声自称“人民公仆”的人,却有不少是只知“役民”,只从人民那里“受其值”,而不替人民办事的人。只是这些人每天忙于做官发财,未必能看得见像《周叔弢传》这样的小书耳。
第三,周叔弢先生是肯为子女进行智力投资的,他教子有方,藏书献书,教育子女从不吝惜财力物力,终于为国家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人才。当然,今 天社会上捐资兴学、为希望工程出钱出力的人也不少,可是一个国家要办教育、出人才,总不能只靠热心的慈善家或先富起来的“财神爷”,必须由国家来做真正后盾。读《周叔弢传》而竟使自己“浮想联翩”,或许也正是作者周慰曾著书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