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翁同龢
周氏家族第一代周馥得李鸿章赏识,随之宦海浮沉几十年。这样一个“才识宏远,沈毅有为”的人,对世事看得相当通透,他的处事原则从他的诗中可以体现出来,这里引证示儿诗一首。
示海铭二儿 武侯戒子书,淡泊与宁静。 圣人百世师,忠恕重垂警。 所贵收放心,欲绝外物屏。 改过如扫地,时见尘满镜。 读书如尝食,甘苦在心领。 一步一从容,即事即思醒。 久久心自明,豁然开万顷。 矢志金石坚,造物难为梗。
周馥写下过23首示儿诗,本首诗开篇第一句则是强调为人的心性,淡泊与宁静是应当保持的本心,心无旁骛是做事的基础。后文则强调抵制外物的诱惑,保持从容自持的心境等。全诗笔触质朴,表达希望后代有着明目清心的做人风范。
晚年归家赋闲后周馥专注于对于子女的教育,却也有些返璞归真的志趣,他著书《负暄闲语》,意为古稀老人在温煦的阳光下向晚辈诉说往事,寓雄奇于淡远之中,一位质朴且平易近人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后人从《负暄闲语》中总结出了以下四点,用于归纳周馥的育人思想。
崇儒尚德 提到儒家,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呆板的印象,周馥从读儒书、重德行、行善事三点对于儒家学术做出了深入的解读,教导子弟做一个德学兼修的人。
儒家讲求四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馥则认为君子体道“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这就要求弟子做人做事要从小树立大格局,气量大、格局大,方可达到高境界,这与孔子的“君子不器”有相同之处。周馥的子孙周学熙、周叔弢等人做人做事也体现了这一点。
培心正业
周馥家族深深懂得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周馥家训》中就将“培心地”作作为第一条。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无尽。故曰:耕尧田者有水患,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岁丰收,无忧无虑。盖家之兴衰久长,系于ー心。人生求福,以培养心地为先。心地若坏,百事皆坏,无可指望矣。
清慎开明 周馥为官极其清廉(虽然在李鸿章手下),例如在做官时,免去了历任官员依照惯例中午必备的鱼翅宴。正如他在《负暄闲语》中说的,“当患难,可辞而不辞;遇富贵,可就而不就,此心坦如也”。
同时,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显得极为开明,他是清末大官员中最早聘请教师教授子弟英文、物理、化学的官员之一,也因为他重视英语、日语的教育,他的后代涌现了不少著名翻译家。且周馥在周学熙仕途不顺时,应允他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这在当时也是十分开明的。
勤俭乐济
勤俭可以养德,积善必有余庆。周馥有言“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必须饮食有常品,衣服有常式,室庐有常度,男女早作晚息,必有定时。若子弟溺于骄奢,用度无节,必致事蓄无资,渐入邪路。族长父兄应时加教导以警戒之。”
周馥家族人才济济,没有一个走向邪路,除掉优良的遗传基因外,勤俭家风应是重要的因素。那些富不及三代的,无非少了先人创业之力和先人的勤俭之德。
△周氏捐资修建的敬慈学校旧址
周馥认为:“行善以能兴学、教人为上,周济孤寡次之。”如此“行善”境界,确实高人一筹。他解决的不仅是当下之急,而是从根本上解决“穷根”,那就是教育兴学。有文穷不长,无文富不久。所以周氏后人,不仅从物质上帮助乡人,还试图从风气上、素质上去教育人,以期得到彻底的改善。
由此观之,优秀的家风往往具有较高的超前性,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优秀的家庭总是走在时代前沿,成为国家 建设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