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轶事史话 > 周馥家族与青岛的发展

周馥家族与青岛的发展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19/12/12 10:29:01|栏目:轶事史话 |浏览次数: 5528

1902年,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第一次来到青岛,他见识了洋人的西餐和正在兴起的商埠,却没想到10年之后会迁居于此,更没有想到他的后人会在这里开工厂、做学问、修佛堂,并由此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周氏后人,听他们讲述了这个大家族的风风雨雨和他们的青岛往事。

  湖南路上的大宅门

  在如今青岛的湖南路与蒙阴路路口,曾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豪门大院,宅子的主人便是周馥。

  “我们周家是个很庞大的家族,之所以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些作为,有几个人很关键,头一个要说的就是我的曾祖父周馥。”85岁的周景良是周家第四代传人,他觉得周家之所以“书香富贵”,这个“贵”就是从周馥开始的。

  生于1837年的周馥写得一手好字,并因此受到了自己安徽老乡李鸿章的提拔。“周馥这个人出身比较一般,刚开始考科举也不顺利,但他为人办事的能力都非常优秀,很受李鸿章赏识。”北京大学学者孟繁之介绍说,在跟随李鸿章办洋务的三十余年间,周馥深受倚重,成为淮军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协助创办了天津电报局、天津机器局等洋务事业,并参与了北洋海军的建立。但周馥前半生的仕途并不顺利,直到1902年,在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下,周馥才接替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

  当时山东刚刚经历过义和团起义的风波,而从1897年便占领青岛的德国更是将此地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周馥到任山东后除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外,还多方抵制德国的经济渗透。在此期间,他渐渐地对德治青岛产生了好奇,最终主动决定前往青岛访问。“当时刚经过八国联军这事,中国人对洋人又恨又怕,能不接触就不接触,但周馥真是了不起,竟然要主动拜会德国人。”《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一书作者鲁勇介绍,1902年12月,周馥一行来到青岛,受到胶澳总督的热情款待。而当时在青岛办学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则在书中记载“他(周馥)那真诚坦率和健康的幽默感立刻扫去了我们的疑云。”

  在青岛的周馥,可谓大开眼界。为了要参加德国总督的举办宴会,周馥认真练习西餐礼仪,但还是闹出了一些笑话。而他对于“屋顶上的十字形东西”则有些反感,并善意提醒德国人这种造型“不吉利”。不过,他对德国人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则称赞有加,还特意到卫礼贤创办的新式学校—礼贤书院察看了一番,并允诺这里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山东大学堂读书。结束青岛之行后,周馥给清廷上了奏折,建议学习洋人的经验在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开埠,并获得批准。

  清王朝灭亡之后,1912年,凭借着和德国人良好关系,周馥举家迁往青岛。在这里,他被众人推举为“三江会馆”的馆长,并参加了劳乃宣组织的“十老会”。但他很快发现,在青岛的逊清遗老心中各有打算,有的希望复辟清廷,有的希望到袁世凯手下做官,大家只是面和心不和。于是,周馥也以“年老耳背”为由,不再插手具体事务。1914年,德日青岛之战来临前,周馥举家迁往天津。1921年谢世,享年84岁。

  “国棉九厂以前就是周家的”

  如果说周馥凭借着自己的宦海沉浮让周家显贵的话,那他的儿子周学熙则凭借实业投资让这个家族实现了富足。

  “当时的人们说"南张北周","张"是说的张謇,"周"就是周学熙。周学熙当过山东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而且以后是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但主要还是搞实业。当时周家有很多厂子,水泥、纺纱、煤矿、银行都搞过。青岛华新纱厂就是周学熙的,这个厂子就是后来的青岛国棉九厂。”鲁勇介绍说,周家迁居青岛后,周馥的第四个儿子周学熙在父亲的支持下于1913年收购了德国人在青岛的“德华缫丝厂”,并改建为棉纱纺织厂。

  据周家后人介绍,“华新”更像是一个品牌,在天津、唐山、卫辉都有周家开办的华新纱厂。青岛华新纱厂是周学熙全资搞起来的,一开始他是让侄子周叔弢去管理,后来又交给了儿子周志俊。其实青岛华新纱厂从创立之初就波折不断,日本人为让日资棉纱厂占得先机,百般阻挠,致使华新纱厂1919年方得出纱。在日资围困之中艰难生存,周家保住了民族纺织业的生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周学熙在青岛太平角四路购买了一处别墅,作为他和儿子在青岛居住和办公之处。然而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后,这座纱厂又被日商低价收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志俊才赎回纱厂,续任常务董事。

  青岛解放后,周志俊先后将77亩果木园、高密轧花厂、个人住宅多处献给政府。在抗美援朝时,他所属的企业还捐献了战斗机。1953年,青岛市政府将华新纱厂进行公私合营。随后他主动要求放弃华新纱厂总经理职务,将企业完全委托给公方管理。1966年6月15日,华新纱厂正式改名为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染厂。周志俊还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工商联主委等职务。

  出资修建湛山寺

  1947年,周学熙去世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命诗:“祖宗积德远功名,我被功名误一生。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不知是否巧合,之后的周家后人,大多潜心于学术研究而且多有所成,周家人几乎可以开一所大学。知名学者如戏曲史专家周志辅、金石学家周季木、翻译家周煦良、红学家周绍良,数学大师周炜良等。其中藏书家周叔弢(音“涛”)、佛学家周叔迦、文史学家周一良都与青岛有着不解之缘。

  周叔弢是周馥长子周学海的三子,1912年周馥移家青岛时,周叔弢也由济南迁来。在青岛的两年时光里,青年的周叔弢沉浸在青岛多元交融的文化气氛之中,喜欢看遗老们坐而论道,多获指点而开始了藏书生涯,此后毕生致力于古籍善本的保护,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大藏书家。此外,他还参与青岛华新纱厂创办,在日本盘踞青岛时期,打开了民族工业的困局。新中国成立后,他凭借在文化界和工商界的地位被推举为天津市副市长。此外,他先后将几十年收藏的宋、元、明抄本、清代善本及其他中外珍贵图书全部献给国家,这一壮举成为后世的美谈。

  值得一提的是,周叔弢的长子史学家周一良也是出生于青岛,“我和大哥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他母亲生完他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当时父亲很忙而且不会养孩子,是卫礼贤把我大哥抱走用牛奶养了一年。”周一良最小的弟弟周景良说,他幼年曾在天津见过卫礼贤的学生,并听由父亲得知了两家的交情。而已经去世的周一良则在《毕竟是书生》中回忆说:“她(卫礼贤的妻子)告诉儿子,接来了一个中国小弟弟。这也算中德友好历史上小小佳话吧。”

  而与青岛渊源最深的可能要数周学熙的三子周叔迦,他潜心修佛,成为一代佛学大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而且青岛的湛山寺就是他和叶恭绰等人倡议并出资修建的。“当时的湛山寺不仅是座寺庙,还是座佛学院,它培养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佛教大师。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