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天,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
东至周氏家风赴省图书馆巡展,只是周氏家风传承历程中的一站。
5月11日至6月18日,由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县委宣传部主办,省图书馆、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承办,县文明办、县图书馆协办的“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安徽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展”在省图书馆展出。
安徽电视台、省文化厅网站、中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40多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关注,百余家自媒体转载,万余人次参观……
一时间,省城合肥刮起了一股来自江南美丽小城东至的“风”!
百年家风
东至周氏家族在晚清至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中西交汇、文商并举的大家族。不仅有周馥这样的国之干城,也有像周学熙、周叔弢那样的民族实业家、慈善家,还有如周炜良、周一良、周仲铮般的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学术人才之众,所涉领域之广,被誉为“足以自办一所大学”。
纵观周氏家族由布衣到达官显贵的历史,重视教育、品德的培养,注重著述立说和家教家风是其百年不衰的重要因素。这个百年家族以周馥与周叔弢祖孙问答随笔《负暄闲语》和家规家训为源头,形成了“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的良好家风,真正实现了中国人“家学渊源”,“代有人出”的传统理想。
诚如钱穆先生所指:“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为家学。”
煽“风”点火
然而,这样一个家风家学渊源深厚的大家族,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家风文化只停留在少数老辈人的口口相传中。改变,出现在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不断煽“风”点火:
2015年10月30日,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汇集了一批周氏文化研究者和家风文化爱好者,周氏文化进入有组织研究新阶段;
2016年9月30日,位于县城新区市民文化中心二楼的周氏家风馆建成开放,现已成为省市县多种教育基地,参观者络绎不绝;
2016年11月15日,中纪委网站头条以“安徽东至周氏《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为题推出宣传片,向全国推介,东至周氏家风声名大噪,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2016年12月25日,自编、自导、自演、自主创作的大型原创情景剧《百年家风》上演,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安徽电视台《家风中华》栏目向全社会推送,周氏家风走进深圳文博会、安徽人文论坛、安徽文化论坛……
如今,我县正以周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打造东至特色文化品牌,彰显东至文化的特有魅 力。
“风”靡省城
1862年春,青年周馥在彷徨中与在晚清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合肥人李鸿章相识,从此一生追随。156年后的今天,以周馥为核心的周氏家风吹拂李鸿章故里。历史,往往在不经意间相遇。
自5月11日至6月18日的周氏家风文化展,省城各界闻“风”而动。38天的巡展,40多家主流媒体关注,百余家自媒体转载,参观者万余人次,既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四五岁幼儿;既有专家学者、又有普通市民;既有三五好友结伴而来,又有举家前来参观的。从一条条感人肺腑的留言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好家风陶冶好民风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参观者中,有将近一半是省城各机关单位、事业团体党员干部职工,有的机关单位周末集体组织前来参观,参观结束后,要求党员干部谈心得体会,以好家风涵养干部好作风。
巡展临近结束时,合肥市图书馆下辖“悦·书房”(社区图书馆)主动与我们对接,要求到社区巡展;省沙画协会也与我们对接,提出用沙画艺术形式,将周氏家风呈现给世人……
成“风”化人
“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熏陶了东至人民淳厚善良,勤劳质朴的乡气民风,作为一名曾经的老知青,感恩东至人民,衷心祝愿第二故乡繁荣进步,父老乡亲幸福安康。”曾经下放东至老知青严宝善,参观巡展后留下感人话语。
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朗、国风清。当下,以读书明事理、崇尚智慧达于后辈,倡导千家万户好家风的传承和发展,已作为国策方略提上了治国议程。在人们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家庭时,倡导以优秀家风文化来影响、教育后代、引导世风显得尤为重要。
“好家风不只是家族的精神食粮,也是民族的共同财富,其中更有中华传统的懿行美德值得今人汲取。”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家风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个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东至周氏家风文化”似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润物无声的影响,是历久弥新的精神食粮,飨馈广大省城居民。
“目前,马鞍山市、芜湖市、五河县、枞阳县等21家市县图书馆已开展巡展。后续还有更多图书馆加入巡展行列。”据省图书馆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皖、鄂、湘、赣图书馆将成立四省联盟,将优秀家风家训和传统文化进行联展,让好家风走出去,影响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