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66-3321087

关于我们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大臣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 近代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究其因: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们成立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交流周氏文化,让周氏文化精髓在乡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促进海内外周氏后人的联谊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支持;促进周氏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周氏家族》

联系我们

  • 电 话: 0566-3321087
  • 传 真: 0566-3321087
  • 地 址: 东至县尧渡镇至德路26号信发集团六楼
  • Q Q: 群号:121012533 群主个人:78692373
这里是周馥故里,风景美,家风更美!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2019-10-21 08:30:33 浏览:5656

池州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传统村落,作为池州历史、文化演变的见证和浓缩,这是先民馈赠给后人的丰厚遗存,是池州文化的重要生长空间和薪火相传的根脉源头。从即日起,池州日报新媒体中心隆重推出《醉美池州古村落》系列短视频,请跟随镜头,和我们一起探访文明古迹,触摸历史真实的精神家园。

梅城村位于东至县城东北,系原建德县、唐、宋、元、明、清古县城旧址,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曾任县令多年,后人为纪念他取名梅城。梅城原有古城墙、寿字崖寿桃山、一里十牌坊、梅公亭、周馥接官厅、功德碑、大成殿及建德十景全在区内,由于历史原因,今圯,故址可查。


梅城村风景秀丽,梅城村人友好好客。梅城村的周村村民组,为周氏家族世居地。晚清时期,年轻的周馥(1837-1921)因战乱外出谋生,后官至两江总督。出生于尧舜之乡,身受先贤熏陶,在祖父周乐鸣“布衣暧,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谆谆教导下成长的周馥,酷爱读书,终生与书相伴,为人重义,为官清廉。梅城周村西侧遗有周馥接官厅,传为周氏家族会客之所。接官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后为防白蚁侵蚀,周馥第四子周学熙(1866-1947)按原有样式重建。周馥为官期间,曾数度回乡,死后亦叶落归根,安葬于家乡云雾坑。周馥墓园原有牌坊、亭阁和神道等,今均已荒废,但神道上几尊水泥雕塑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在诸多周氏遗存中,洋灰坝、万善桥是备受百姓称赞的慈善工程。据史料载,尧渡河和梅山河等河流汇合处,每至汛期,洪水合流冲刷河道两岸,威胁两岸的居民生活。1924年,周学熙捐款修建洋灰坝,以护河岸,河坝有3米高,近千米长。如今,洋灰坝厚实的墙体依然静静守护着河流岸边的百姓家园。

万善桥所建之处,曾是一条乡间要道,原为木板桥,每到雨季,诸多不便。1933年秋,周学熙从唐山等处运来钢筋水泥,在乡绅们的协助下,于次年4月建成了这座桥。万善桥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仍基本完好。周氏一脉尊崇家规家训,诗礼传家,并乐于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民国11年(1922年),周家在梅城南门建“宏毅学舍”,取《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学校聘请知名学者前来任教。

如今,东至周馥家族心系国家、诚惠桑梓的事迹和情怀,成为当地街头巷尾的美谈,更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漫步周氏故里,走进周氏家风馆,让人感到,虽数经历史沧桑,故物已老,但周氏文化却经久流传,辉煌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