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66-3321087

关于我们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大臣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 近代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究其因: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们成立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交流周氏文化,让周氏文化精髓在乡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促进海内外周氏后人的联谊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支持;促进周氏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周氏家族》

联系我们

  • 电 话: 0566-3321087
  • 传 真: 0566-3321087
  • 地 址: 东至县尧渡镇至德路26号信发集团六楼
  • Q Q: 群号:121012533 群主个人:78692373
安徽一个百年繁盛不衰家族的治家秘诀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2017-12-12 15:02:49 浏览:5935

编者按:

安徽东至周家可谓是近代名门望族,难忘项背,自周馥连续六代人才辈出,有封疆大吏、实业家、文化学者,中国人言:富不过三代。而周家超越这一解语,它是中国家族教育的绚丽华章,也许能给现代更多的家庭关于教育的启发。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落魄书生周馥凭一手好字,『闯』进了李鸿章幕府,从而把周氏家族带出了安徽东至的山沟沟,逐步走向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沿海一线。

在20世纪上半期,以天津和上海为基地,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实业型家族。到了20世纪下半叶,又以北京为中心,进而走向世界,形成了一个文理并重、中西交汇、百花齐放式的学术大家族。

他凭借传统的家族教育,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整整风光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活跃在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

周氏人才之多足可办大学

周馥一生没有科举功名,其五子中的四子却考取功名,进而,自他始,在20世纪的百年间,周氏家族发展成为中西交汇、文商并举的大家族。

在周馥之后,周家的能人如长江之浪,前后辉映,灿若群星。

也正是周馥的家训家风,周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周馥长子周学海,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医学家。在周学海的五个儿子中,长子周今觉是著名数学家和邮票大王,三子周叔弢知名度最高,既是著名实业家,又是一代藏书大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学熙,是周馥的第四个儿子,他是大名鼎鼎的北方民族工业奠基人。周学熙的长子周志辅,集实业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人称戏单大王;三子周叔迦,现代著名佛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



周馥家族的第四代,更在中国文化学术界人才蔚起,大放异彩。周今觉的长子周震良,既是收藏家,又是山东工学院电机系教授;次子周熙良是著名文学翻译家、上海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一生著作良多;三子周炜良,是世界级的杰出数家。

不仅如此,这个家族还诞生过几位闻名全国的“大王”,如邮票大王周今觉,戏单大王周志辅,古墨大王周绍良。至于周叔韬先生的藏书与捐书,人们虽然不以“大王”相称,然其规模与影响,甚至比“大王”更加高远,尤其是他的人格风范,至今为世人所景仰。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史学大师周一良和数学大师周炜良,他们相差两岁,都是周馥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他们一文一理,遥遥相对,各具辉光。

周一良作为当代中国学术界著名的史学家,幼时打下深厚国学功底,后又接受新式教育,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留学日本和美国,精通多门外语。他在魏晋南北朝史、世界通史、日本史、亚洲史、敦煌学等学术领域颇多创获,长期执教北大,是中国史学界的泰山北斗。去世不久的季羡林曾这样回忆周一良:“中年后他专治魏晋南北朝史,旁及敦煌文献,佛教研究,多所创获,巍然大师,海内无出其右者。”

而在国际数学界,周炜良的名字亦如雷贯耳。2000年10月,代数几何与代数拓扑国际学术会议在南开大学召开。江泽民在会见中外著名数学家时,美籍华裔数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教授就向江泽民介绍说,此次会议就是为了纪念两位已故著名华裔数学家——周炜良和陈国才。

周氏后人,在国家风雨飘摇中,没有一人走入歧途,且懂得与时俱进,绝大部分在文化学术界发展,并在各自领域为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有人统计,周家的人才之广、教授之多,可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



《负暄闲语》透出周氏的家庭教育

对于周氏家族兴旺发达跨越百年而不衰,一本周馥与周叔弢祖孙问答随笔《负暄闲语》也是功不可没。

一本《负暄闲语》透露出一个家族子孙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决定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东至周氏家族昌盛至今的奠基人,周馥为训诫子孙而作的《负暄闲语》在子孙的成功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周馥的子孙成就斐然闻名天下,远远超越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负暄闲语》这本书是周馥为教育子孙后代而撰写的散文体家训,分别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延师、婚娶、卜葬、祖训、鬼神等十二个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议,以此约束子孙的行为,周馥之后东至县周氏家族一直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周家十分注重子女传统文化教育,《周礼》、四书五经为必修课。周馥祖父从周馥四五岁起就开始教《论语》“巧言令色”等章,《孟子》“舜浚井完廪”章。待五六岁常以浅俗诗歌教导,如“身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不下数十首,周馥在回忆祖父时,忆及儿时念诗书说,至今犹大半记忆。

周馥为教诫诸孙,留下洋洋六万字治家宝训《负暄闲语》;留下《示海铭二儿》等诗篇。周学熙专事成立“师古堂刻书局”,亲定审书,精美刻书,以备家塾之用。所选书目,迄今都是为人、为学的重要书目。周叔弢为子女亲定课程表,购买适用书籍,等等事例不胜枚举。

《负暄闲语》要求子孙“行善以能兴学、教人为上,周济孤寡次之”。并列举自己捐建本邑文庙;成立“乐济会”,周济族戚孤寡;用“孝友堂”田租,专留济本支子孙、孤寡与极贫者欲进学堂而无赀者。

后又给池州府中学堂和建德小学堂捐款,直到力歇财罄。他告诫子孙:“他日即不能扩充善举,断不可使已成之业废弛中辍,致负孤寡之望。”周氏家庭五代书香,百年家风不坠,可以说做到了崇儒、积德。



传统的中国家族教育的传奇

一时的权势显赫,并不是一个家族最大的骄傲;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是家族成功的真谛。

对于“中国式教育”,被争议了近数十年,然而观安徽的这些家族,无论东至周氏还是合肥的四大家族,这些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不得不让人感叹。

在没有引进西方教育的时候,中国传统家族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

在家庭教育上,周馥公开强调读书人一定要重视“治生”。何谓“治生”?你要经商也好,你要从政也好,你要做学问也好,没有财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过去读书人讲气节,不齿于谈钱。

说到底,先解决好吃穿住行,你才有条件搞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在所有的家训中很难找到的。

我们不妨把这种思想拔高一些,一个人如果不能去照顾自己,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那么这个人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无论是上了大学还是读研读博。

钱穆先生曾撰文说:“当时门弟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门第中人,上有贤父兄,下自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有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藉文史之学业修养。此两种希望,合并成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这段话把过去世家大族的理念、目标概括得非常深刻周到。特别是家风家教,尤为家族的带头人所高度重视,它关系到自己的家族能不能够从千百户家族中崛起、壮大,在上升为名门望族后,又如何保证祖泽绵延,积厚流光。

这种传统的家族教育,重文、重德、重教,又因为各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都是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类型的人。

在当今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批判的时候,很少有人在看到传统家族式教育的光彩之处。



周馥家族,在百年间,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家学渊源”、“代有人出”的传统理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教家风对一个家族兴旺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这种作用往往是春风细雨,潜移默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一旦使人看得见,摸得着时,往往已成高山峻岭,博得了千万人的仰视。

那些在家庭教育迷茫中的人,还有不断寻找外国教育良方的人,或许回过头,看看传统的中国教育,会大受脾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