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66-3321087

关于我们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大臣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 近代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究其因: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们成立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交流周氏文化,让周氏文化精髓在乡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促进海内外周氏后人的联谊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支持;促进周氏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周氏家族》

联系我们

  • 电 话: 0566-3321087
  • 传 真: 0566-3321087
  • 地 址: 东至县尧渡镇至德路26号信发集团六楼
  • Q Q: 群号:121012533 群主个人:78692373
【点赞】为了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园建设,热心居民踊跃无偿捐献文物!

今日东至 2019-09-03 16:37:22 浏览:4550

东至县委、县政府为打造周氏文化品牌,眼下正在规划建设周氏家风文化园。当地一些热心居民听闻消息后,纷纷无偿捐献相关文物和文字资料,希望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东至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古董商无偿捐出2件文物

今年46岁的刘明,之前一直在浙江务工,工资待遇颇丰。2012年,刘明的父亲病情加重,他只好放弃在外优越的生活,带着妻子和孩子回乡。因父亲从事古玩生意,刘明从小耳濡目染,便开始接手古董店。他四处与同行交流学习,经常外出收购老物件。

今年71日,听闻县城梅城村百姓拆老房建新楼,刘明急忙赶到现场,意外发现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石雕文官像和水泥制狮子头残体,经过仔细辨别查看,判断可能与周氏家族有关,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于是,刘明出钱收购2件文物,带回家清洗干净,随后通过朋友联系到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将2件文物无偿捐出,并亲自开车送到指定地点。

“儿时,我常常听到父辈聊起周氏家族,他们在东至县做了很多好事,修建医院、学校和桥梁造福百姓。得知东至要建周氏文化园,我想园内肯定需要与周氏有关的文物‘坐镇’,平时就更加留心相关文物讯息。去年,我发现了周馥书写的《梅公亭记》石碑,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刘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东至人,无偿捐献文物,这是他应该做的。

热心老人3次捐赠文字资料

1989年,张治安调到东至县志办公室任副主任。他在编写第一部《东至县志》时,得知周氏是东至县的名门望族,便想为周氏写本书。1993年春,张治安开始编写《东至周氏家族》。在近两年时间里,张治安先后到天津、北京走访了十多人。他还得到北大历史系教授周一良先生的大力支持,搜集了海内外周氏后人通信地址,出书前共发出多封书信。1994年,该书终于问世。

今年730日,张治安向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捐赠了《东至周氏家族》书籍20本、其他相关书籍2037本、当年编写《东至周氏家族》与周家后人往来书信202封、周仲铮画稿(原画)5张及其他相关稿件及纸质资料若干。据悉,这次捐赠是张治安继201444日、201713日后第三次给研究会捐赠书籍和相关资料。

张治安说,这些珍贵史料,不仅丰富了周氏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周氏家风馆的资料陈列,更有利于激励和推进研究会的工作。

共守东至人精神文化家园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胜良介绍,“刘明和张治安的这种无偿捐赠文物的义举,充分体现了一个东至人的赤诚爱乡之心,无私的公益情怀和高尚情操。感谢他们对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东至周氏文化园正在规划中,在此,呼吁全社会关注东至周氏文化园建设,希望更多热心人士捐赠与周氏相关的文物。”

在东至生活多年的姚先生热衷传统文化,他平时喜欢看古书和写毛笔字,经常到古玩店研习书法作品,认识了很多古玩店主。姚先生只要听说哪家收购东至本土文物,都会尽力做工作让店主捐赠给文物部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周氏文物外流,东至县内存留稀少,让人十分痛心。”姚先生说,目前,东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周氏文化品牌建设,作为东至人,理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守住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