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浅析:
周学熙《吴太夫人事略》记载:“戊子尚书公(周馥)升直隶按察使,兼永定河工,特加头品顶戴,是年伯兄中江南举人,仲兄中顺天副贡。”岁在戊子,乃光绪十四年(1888),周馥时年52岁(虚岁,下同),长子学海30岁,次子学铭28岁,四子学熙24岁。明清乡试(秋闱),三年考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因考试和成绩揭晓都在秋天,故称之为“桂榜”,古语有“蟾宫折桂”。副榜,同义有副贡、副车等,是明清时期会试、乡试正榜外设立的一个榜单,正榜是考中者的名单,副榜是落第中的优秀者名单。副榜算是榜上有名,亦属不易。父子一诗一文写的是同一件事,可见此事在周家多重要。当时周学海是周家第一个举人,作为父亲肯定要赋诗志喜。
首联,作者庆幸周家是积善之家,因为古语有“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我周家“善”的理念正与古人智慧相合。好学的孩子们从童年就拜师学习,如今果有成就。
颔联,六朝时都城建康的正南门宣阳门,世称“白门”,皇帝南郊出行,车驾一般经过宣阳门。作者结合典故希望自家子弟今天在江南和顺天鱼跃龙门,以后能进朝廷为国驱驰。
颈联,“长子学海中江南举人,次子学铭中顺天副榜”,“是科四子学熙卷在堂备”,三个子弟都立功名,就像三杆矛戟同时刺穿苍穹,非常奇特。
尾联,来了个大逆转,此刻的欢喜之情忽然增添了作者对亡故父母不及奉养的痛苦。“我从李文忠军,自皖赴沪,逾年,我祖母、我父见背。又逾十余年,我祖父、我母相继见背。虽略营甘旨,未沾禄养,每逢补官迁秩,辄自伤痛,尝私告家人曰:‘禄不逮亲,可以不仕。’”
祖父母、父母都已不在人世,都看不见吾家子弟为朝廷效劳建功立业的情景了。
全诗科考的背景写起,从周家历史文化写起,庆幸周家继承文化传统,接着再现了三位子弟登第的状况,想象他们将来为国奋斗的情景,最后转写子弟建功而祖辈不见的伤痛。写得情真意切。
第二首浅析:
首联,“余自咸丰六年,避难彭泽山中,后又避于安庆江上,叠更粤匪、土肥、官兵之乱,艰苦困折几无生理。”可见乱世中百姓有倒悬之苦,他们的儿孙生活艰辛。
颔联,鹤俸即官俸,牛衣,指贫寒之士。作者嘱托长子学海回京供职,劝他不要嫌官俸少;“余家自唐咸通年中丞公迁居纸坑山千余年,间列科名登仕版者寥寥”,先辈都是贫寒之士。
颈联,咸丰六年避乱,“忆出门时,妻负长子学海送余半里,盖不啻死诀”,“戊子,尚书公(周馥,笔者注)升直隶按察使,”曾奉委会同海军统领丁汝昌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六月,入京陛见时,多次受醇亲王接见。此时奉旨准假一月回籍省墓。学海亦自金陵返建德。
尾联,周繇,仆射王徽称其孝友,唐时称公为“诗禅”,“余以孝友名堂(孝友堂,笔者注),欲励子孙崇德业继前徽也”。作者周馥要求子弟继承孝友家风,德业兼备,不断努力,一定出类拔萃。
作者情感复杂,先以乱后贫民子的艰难来对比写,再劝慰学海虽在家族中脱颖而出但不要嫌俸禄微薄,正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还记得22年前避乱时妻子背着学海挥泪送别,以细节描写刻画当时的悲痛,如今父子同归故里,应当感激皇恩。最后要求子弟继承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