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66-3321087

关于我们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大臣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 近代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究其因: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们成立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交流周氏文化,让周氏文化精髓在乡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促进海内外周氏后人的联谊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支持;促进周氏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周氏家族》

联系我们

  • 电 话: 0566-3321087
  • 传 真: 0566-3321087
  • 地 址: 东至县尧渡镇至德路26号信发集团六楼
  • Q Q: 群号:121012533 群主个人:78692373
纪念吴太夫人┃记太姑婆吴太夫人

吴笑芙、胡兴年 2019-11-22 08:34:42 浏览:5437
记太姑婆吴太夫人


“积善有余庆,流芳启后人”,是吴太夫人“乐善好施”坊柱上的一幅对联。吴太夫人为晚清重臣周馥元配夫人、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的母亲,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二寿终于扬州小盘谷。次年,护理安徽巡抚沈曾植奏请建坊片,“给予‘乐善好施’字样,以昭激劝出自鸿慈。”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七日,光绪帝硃批:“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后在建德县家乡(今属东至县)建有"乐善好施"牌坊,以彰其德。从一介平民到“一品诰命夫人”,她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她的故事讲述了人生深沉的哲理。


当兵荒马乱,国家动荡之时,毅然支持丈夫周馥离开家园,寻找安身之路,自已承担起扶老携幼照顾家庭的重担。在那策牛扶犁,刀耕火种而又四处躲反的日子里,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何其艰辛。


周学熙曾回忆到,母亲抚我甚慈,而教我甚严,小有过失,未尝宽假。故自幼不敢放肆,皆母教之功也。周学熙31岁时,最后一次赴京会试,荐卷未中。时周学熙已有五子一女,家累渐重,遂有放弃再次会试之意。吴太夫人开导周学熙,人生不是只有科举当官一条路,当官就像荷花盛开的花头,为民就像在泥土中的藕,只要本份,当好官,为民又何尝不好?

当与儿媳聊天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女人一是要把家管好,家是放男人心的地方;二是要帮自已的男人做好两件事,不利国家事不举,有害他人行莫为。要像他爷爷(周馥)那样,官之一品,不贪一分一厘,一个脏钱都不往兜里放。


吴氏一生,克己助人。虽为总督夫人,终身布衣素食。将节省的万两私房钱,存典生息,专赡本族及亲戚中孤寡贫者。后因典闭,存本亏半,再复4000两,在芜湖购买良田千亩,用佃租赈济桑梓灾民。用稻谷在家乡至德设立“乐济会”,捐六千石,分存上中下三乡,每年春夏之交,平粜济荒,数十年无数灾民受惠。直至临终之际仍不忘桑梓之苦,嘱咐儿孙下人“若异日得有寸进,当力谋所以继之”。

吴太夫人性慈贤考。但教育子女甚严,从小培养他们要勤俭,善理财,怜孤寡,助乡邻。她的义举和善德对下人影响很大,子孙多人为家乡开荒种桑植茶,兴办农林公会,修万善桥,筑洋灰大坝,建学校,办医院……


数十年后,其孙周叔弢(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仍不忘祖母教诲,一直救济族亲后裔。20世纪60年代时,笔者(笔者父亲是吴太夫人之兄志焕公的曾孙)家里经常收到天津寄来的汇款,虽每次三十、二十,但对当时每月只有父亲二十几元工资的七口之家,是何等急需,何等恩德!


吴太夫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19岁嫁入梅城周家,勤俭操作,含辛茹苦,淡泊权贵;丈夫虽官至高位,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儿孙中要么科举高中,要么富可敌国。枝繁叶茂,五世而昌。正印了她治家“四本”格言,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持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积善,保家之本。

附:





护理安徽巡抚沉曾植奏请建坊片

再据署建德县知县徐景镛详,据前署太平府教授欧阳大观等禀称:本邑已故一品命妇周吴氏,为前两广总督臣周馥之妻,姆教素娴,乐善不倦。当咸丰、同治年间,遭粤匪之乱,流离转徙,目击戚族凋零,随时周济,历年节省衣饰,积银一万两,存典生息,专赡本族及亲戚中孤寡极贫者。嗣因典闭,存本半亏,复助四千金,置买芜湖县水田一千亩,以为永远施济之用。计众人受其惠者,垂三十年。现已身故,未忍听其淹没不彰,按例应请奖,禀由县府造册加结,转详到司。臣在署藩司任内,具详前护抚臣继昌,未及核办出缺,留交前来。臣伏查,已故命妇周吴氏寿逾七旬,封崇一品,持家俭约,宅性仁慈,五子同登科甲,传佳话于千秋,万金克赡宗亲,播贤声于一邑,堪资矜式,宜荷褒扬。按定例:士民于善举,捐银一千两以上者,均准奏奖。今周吴氏所捐之数已及十倍,合无仰恳天恩俯准,照例建坊,给予「乐善好施」字样,以昭激劝出自鸿慈。除册结谘部外,谨会同两江总督臣端方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七日,奉硃批:「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


(作者吴笑芙、胡兴年,糸吴太夫人本家第五代裔孙。原文有改动)

点校:丁士虎,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