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周氏家族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享有赫赫声誉。在宦绩、实业、文化、教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卓有建树,人才济济,国内与之相媲美的名门望族只有湖南曾氏、新会梁氏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因为近来点校注译吴太夫人夫君周馥先贤的家训《负暄闲语》,阅读过周先贤自编的年谱,加上又录入整理吴太夫人百年冥庆纪念图册里的诗文题记等材料,笔者对吴太夫人的德业事迹、善举与才情、品性,有些初步了解。兹不揣冒昧,著文以彰之。
一、孝慈兼美
太平天国战火从1850年末从广西燃起,一直燃烧到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咸丰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太平军从建德尧渡登陆,将城市财物掳掠一空,在这战乱的背景下,是年十二月,十七岁的周馥先贤迎娶吴太夫人,时夫人十九岁,婚后,周馥还在袁家山跟王介和先生学习,这时建德县境是清政府和太平军角力之地,吴太夫人与丈夫只好离开袁家山,奉祖父、父母到後河老屋居住数日,县城被太平军焚毁,尸横遍地。咸丰五年至九年,周馥先后在故乡为本族子弟、彭泽九都洪姓子弟训蒙,后来,时局变得更坏,周馥祖父母、父母全家寄居江西彭泽县九都宁家湾山中,有时一日数惊,寇来就逃避躲藏,甚至白昼躲在草树中,夜晚归住舍炊煮一食,天没亮,又登上高岭,看烽火未到的地方,辗转躲避,往往整天不能得到食物饱腹。就在这样情况下,她还是到菜地摘菜,为长辈奉上羹汤,她用孝心与慈爱呵护家人,使得逃难一家人都平安无恙。
为了免得全家同归覆灭,周馥与吴夫人预筹出山避难之计,他打算先离开,找到避难之地,而后再寻机会把家人带出去,但是家里长辈开始并不乐意,他们希望就是死,大家也要死在一块儿,不愿年轻人先走。吴夫人出了主意,让丈夫写封信禀告自己的打算,再乘夜先行。咸丰十年夏天,吴太夫人携二子送别周馥先离开家乡,而后把丈夫留下来的信交给公婆与祖公婆,周馥这次出行比较顺利,到了驻守枞阳的湘军祝姓营官那里帮办文案并授祝子读书,至咸丰十一年正月才回彭泽。后来,周先贤禀告祖父母与父母,认为九都危地,不宜久居,得另想办法。在征得父母与祖父母的同意后,他于二月份再一次外逃,寻觅出路。老人和孩子就留给妻子吴太夫人照顾,吴太夫人深明大义,承担剩下一家七口日常生活的担子,代丈夫尽人子之责,照顾公婆和祖公婆,菽水承欢,得老人欢心,又抚养幼儿,在山中种菜度日。凡是遇到艰苦的事,她自己承受,不让两代长辈知晓,免得他们担忧。在后来的两年中,吴太夫人经历了祖婆婆、公公去世,在拮据艰难中,办理了丧事,周馥先贤在此期间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得知父亲去世消息,周先贤自沪上请假归,扶祖母和父亲灵柩回.故乡纸坑山安葬,吴太夫人携长子学海、次子学铭与太公公、婆婆重回纸坑山,建房居住。同治二年事毕,周馥又离家赴上海,得知清军攻克金陵、太平军馀部将西上的消息,急忙遣人连夜赴建德送信,请全家人逃到江北安庆避难,吴太夫人于是与太公公、婆婆一道,星夜逃难,当时连日大雨,一家老弱步泥濘中,夜宿途中湖民茅檐下,饥困已极,又听说追兵将至,全家无计可施,幸运的是船民遵其母之命,载周氏一家人渡江登岸,遥望江南,太平军馀部搜杀掳掠,哭声振地,而过去避难所居彭泽九都与建德各山村,全被乱兵焚毁,村落变成废墟。周氏家族数十户,只剩下孤寡十三户,周馥幼时同学约四五十人,训蒙学童十馀人,都因战祸而死。据此可知,当时杀戮、瘟疫之惨,那个时候,不是周馥预谋避地安庆之策,不是吴太夫人有见识,有担当,先机默运,这个家庭就会完全毁于战乱了。所以周馥先贤在祭夫人文中,称赞夫人“大有造于我周也”,意思是说夫人对周家贡献很大。
二、为善不倦
吴太夫人幼年时父母亡故,倚叔父生活,她有文化,仁善发自天性,于归周家后,家里的几代长辈都是勤劳质朴的人,他们济人之贫,急人之难,宁人负我、我不负人,宽厚仁慈的逸闻传于乡里,其风范与言行与吴太夫人本性深相契合、水乳交融。让世人感动的是,夫人温柔娴雅,重礼,敬老,安贫乐道,丈夫后来位极贵显,她到了丈夫任职之所,开始过起安定生活。孩子们在她与周先贤的言传身教之下,都满腹诗书,温文尔雅,读书有成,先后进入仕途,她本人成为富贵尊荣的达官太太,生活处境有了很大变化,但她不以富贵而易其心,在家境变得宽裕之后,还是守盈以约,不忘过去的艰苦日子,保持着淳厚的本色,从不沾染奢华,自同治四年随丈夫入金陵,生下第四子学熙后,即静居素食,不食荤腥四十馀年,精颂《楞严经》《金刚经》不已,完全以慈悲利他为志念,心里一直牵挂着贫苦人,施济唯恐不及,她把自己从家用中节省下来的钱一万两银子存典当行生息,施与那些穷困的本族与亲戚中孤寡极贫者,后来典行倒闭,存本半亏,她又拿出四千两银子合并典行馀款,在芜湖万顷圩购田1000亩为义庄,名为“乐济会”,以作永远施济之用,赈济桑梓乡亲,吴夫人的这个“乐济会”是建德县的第一个私人慈善机构,它起了垂范作用。几十年中,戚族乡亲因此而受惠者不计其数,因为乐善不倦,人们称颂她为“佛母”。
1902-1904年,周馥任山东巡抚,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家里的孩子们都有功名和官职,为了庆贺母亲七十大寿,他们打算举办酒宴,请戏班来演剧,吴太夫人拒绝了,她不愿意开周家奢侈的苗头,而且认为,用庆寿饮宴演剧的钱,省下来钱来赈灾,更有意义,其时东南水灾严重。吴太夫人这次祝寿的做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感动。李宝嘉《南亭笔记·卷十四》亦载此事:“其(指周馥)夫人六十(应为“七十”之误)生辰,下属有制屏献者,仅录其文,其余馈羊酒者概从屏绝,署中亦无举动,堂上仅燃双烛,婢仆每人赏面一碗,藉偿叩首之劳。”夫人乐善,但不愿扬名,特地告诫家人说:“我幼经大难,见戚党伤亡殆尽,今家受国恩,夫荣子贵,孙曾绕膝,是天待我独厚,我何忍独享?区区所施济者,出于我心之所安,幸勿援例请旌为也。”她曾告诉幺儿学熙:“家乡山多田少,生计艰难,汝异日有力,必多办善举。”学熙等子孙后来尽瘁桑梓,为故乡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是谨遵吴太夫人的教诲而行的。
古人曾说,“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真正的义举,是出自本能的行为,不需要外界的追认和赞叹,吴太夫人的善举,是纯粹的、无私的,散发着圣洁的光辉,这些善行,为儿孙作了好榜样,也让孤寒的人们感受到人间情谊的温暖,有了枯木逢春的希望。
三.道臻上乘
吴太夫人其品其行,如果套用熟语来形容,可称为大德敦化、道臻上乘。她的真善美如春风拂人,春雨润人,使家人与亲友和周边的人都默默地受到她的影响。
吴太夫人是丈夫的贤内助,周家姻亲孙家鼐曾撰《吴夫人墓表》赞之曰:“(周尚书)功绩卓著,其所以能国尔忘家、公尔忘私者,乃得德配吴夫人之助居多。”丈夫当直隶按察使好几年,平反大案最多,夫人因丈夫职掌司法,常劝丈夫要“审慎矜恤”,周先贤与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还如,吴太夫人不愿意自己置义田赡养亲族的举动蒙朝廷旌表,周先贤也赞美古代圣贤“勿请朝廷赠恤、赐谥”,周先贤少年时代即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自警,吴夫人则是淡泊出自本性。丈夫屡请从官场告退,她总是极速料捡行装,绝无丝毫留恋意,未尝以贫富扰乱自己的心。他们夫妇二人,思想境界的高度是相近的,但太夫人似乎更上一层,因为她的性行纯出天然,与周先贤凛遵圣贤教诲,践行克己功夫稍微有别。
吴太夫人亲近佛教,喜读《楞严经》和劝善书,慈悲为怀,她的儿孙也多与佛门结缘,有的成为有名的居士、护法和佛学大师。她十分疼爱自己多病的幺儿学熙,但不溺爱。据周学熙《止庵自叙年谱》云:“(母亲)清斋供佛,…自奉极薄,而待人极厚;抚我甚慈,而教我甚严,小有过失,未尝宽假。故自幼不敢放肆,皆母教之力也。”因母氏教诲有方,周氏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各有专长,连晚清同、光之际名重一时的大学者李慈铭都在日记中予以赞美。这些孩子很早就学会自立,如,同治十二年,学熙九岁,与十一岁的三哥学涵在天津,“同宿塾中读书,无仆役,一切洒扫书室事,皆自为之。”学熙十二岁时,仍在天津求学,他说,该年“始习作文,从师李幼龙先生世虬。余体弱资钝,日无进功,颇自愧悚。自思人生世上,不过数十寒暑,若不能自立,作有益于人之事,虽活百年,究与禽兽何异?况禽兽各自谋食,其皮骨毛革,尚或有益于人,六畜食于人,则有功于人更大,人若专事依赖,不思勤苦,是远不如之,能无愧煞?”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见识,殊为难得。他还记述:十五岁时,回故乡建德,“在籍无塾师,从长兄徵之(周学海,时年二十五岁)课读,督责极严,略有不力,即加夏楚,于是日夜用功,文思大进,学乃有成,故逾年即得入泮”,因为兄长的严厉督导,学熙学业有成,为后来的事业打好了知识基础,他饮水思源,于暮年时仍感念兄长之德(《止庵自叙年谱》),这些场景,诠释了环境育人与母教育人的道理,很让今人感动。在母亲的影响下,孩子们纯美的天性与后天的教养相得益彰,习与性成,个个都成为勤俭、知礼、温厚、端方、有益于社会、国家和他人的君子型人物。
我认为,吴太夫人的美德,让人赞美的除了孝敬长辈、关爱他人、富远见卓识、慈悲为怀之外,还有真诚、知止、淡泊、勘破生死、与道相契等优点,她是中国传统的善德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代完人。
吴太夫人言行举止,都是表里如一、一生如一的真诚。没有因贫富穷通而有丝毫改变。她不尚荣华,丈夫为方面大员时,仍布衣素食,辛勤劳作,她知道天道忌盈,自己年幼时父母双亡,年轻时九死一生,此后否极泰来,五子登科(含庶出二子),孙曾绕膝,如此富贵荣华的境遇,在千百人中很难找到一二个,吴太夫人感恩上天的厚待,她知足知止,不愿一个人独享幸福,而是愿意把福泽分给大众共享,始终不忘自己的出处,持人溺己溺之心。丈夫也与她一样,在荣名富贵方面,保持恬退心态,难于进而勇于退,中国传统文化持盈保泰之学的精髓,这两位老人都深刻领悟了。吴太夫人非常开通,如她这般的福寿双全的人,一般都爱生惜死,但她不是,老人家勘破了生死关,她惜福而且满足,拿自己和乱后的人比较,发现没有几个人能有自己一家人那么幸运和顺遂,对于生寄死归的道理,不待丈夫开示,她早就了然于胸。作为得道、悟道的老人,她带着幸福的微笑而逝,这个场景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她与夫君种下偌多善因,所以结下许多善果,子孙代代英才辈出。她的事迹,也一直在故土传颂着。故乡东至县新近在周氏文化园建母仪亭,纪念吴太夫人。亭上的楹联“母氏垂范德泽远,锡福钟祥代有人”,便是对她的一生善行最好的概括。
作者:丁士虎,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