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66-3321087

最新图文 周馥后裔回乡记
关于我们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大臣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 近代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究其因: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们成立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交流周氏文化,让周氏文化精髓在乡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促进海内外周氏后人的联谊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支持;促进周氏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周氏家族》

联系我们

  • 电 话: 0566-3321087
  • 传 真: 0566-3321087
  • 地 址: 东至县尧渡镇至德路26号信发集团六楼
  • Q Q: 群号:121012533 群主个人:78692373
白象山石刻

周胜良整理 2022-01-20 15:35:15 浏览:2593

东至一中后面的白象山上,有一段古城墙和梅公亭遗址,还有几方修建梅公亭、纪念梅尧臣的摩崖石刻。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为诗主张写实,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调任建德(秋浦、至德,今东至;原县治在尧渡梅城)县令,至景祐五年离任,为官5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体察民情,做了许多惠政爱民的好事善事。

《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离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于宋嘉定年间,把县城改称梅城,并在其官舍西,建梅公堂以祀之;后邑令柴梦规改梅城后之白象山半山亭为梅公亭,后废。元代,县令吴师道崇敬梅尧臣,至正二年(1342),在其址重新修建了梅公亭,作《梅公亭记》,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言震、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喻成龙、四十一年邑人又三次重建梅公亭。

民国三年(1914),“民爱之”的模范县长王人鹏第六次重修梅公亭。

梅公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雕梁画栋,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置于白象山麓,周植松竹,景色宜人。遗憾,于“文革”时期被毁。

梅公亭虽已被毁,但梅尧臣“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的品质,用诗歌表达民间百姓怨愤的精神,为民爱民、德政仁政的情怀,深受民众崇敬、爱戴,近千年后的今天仍被东至人民传诵。

历经岁月洗礼,白象山上的几方摩崖石刻还清晰可见。

王人鹏重修梅公亭时,作文、题诗摹泐于亭基岩壁。文曰:“一亭缥缈临秋蒲,两岸波涛送晚潮”,此鹏光绪丁酉梦中得句也。迨民国壬子(1912)莅官建德,越明年甲寅(1914),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适县名更曰秋浦,回忆旧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1915)仲秋蓼城王人鹏记。

《丁巳夏日题壁》诗曰:“白象山头镇日临,十年树木寄深心。惟期柏老成苍古,已觉枝新满绿阴。梅雨酣时且酌酒,松风声里好挥琴。高歌一阕南薰曲,留待诗人共赏音。”初夏的梅雨季节,诗人忙完繁杂的公务,清幽澄净的心境下来到梅公亭,与淅淅梅雨、山林松涛悠然相会,把酒抚琴,闲情偶寄。诗歌展现了作者看到治理下的城乡内外芒种乐业景象时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邑人许世英《丁巳季秋登白象山题壁》:“离家十八载,今日复登临。玉垒浮云净,兰溪秋色深。桑麻都遍野,桃李渐成阴。令尹称贤哲,悠悠契素心。”诗中的“玉垒浮云”出自杜甫诗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玉垒,指玉垒山,四川成都代称。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兰溪,建德别称。“玉垒浮云净,兰溪秋色深……”展现诗人离乡十八年后再次登临白象山,看到家乡在“民爱之”的县长治理下,祥和安定时的心境。“令尹”,泛指地方行政长官,梅尧臣有诗句:“粉絮先春拂面翔,临风跃马到君堂,县民将喜土膏起,令尹未惊农事忙。”许世英诗中“令尹”,借指梅尧臣、王人鹏等贤哲。

邑人周馥《秋浦梅公亭纪事碑》,现存白象山下的东至一中校园内,碑文对王人鹏重修梅公亭、奖励监犯并得到乡绅襄助的史实,给予高度评价,阐发其社会意义,谓曰“三善”:善政、爱民、移风易俗。

元代吴师道重修梅公亭时,在亭畔石壁上留有“半在山林”额,遗憾,额被盗损,今仅存额石框。

百年消逝,周馥、许世英、王人鹏等碑刻、梅公亭遗址及古城墙残垣,仿佛与人们诉说着白象山曾经的辉煌、千年梅城的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