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道光十七年(1837)夏历十一月十三日生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汉族人。他的远祖周访(646—719),唐高宗李治时任中丞,天授元年(690)武则天代唐称帝,周访由徽州迁至建德纸坑山,在此繁衍生息。
建德县地处长江两岸,安徽的西南边陲,县城距安庆市54公里,西南离江西省九江市120公里,是陆路南下江西、广东,水路东赴芜湖、南京、上海的必经通道。今已立项的铜(陵)九(江)铁路将由东经县城出西境。
纸坑山坐落在东至县尧渡镇。东北3公里处,原建德县治梅城东南的半公里处,与新旧县府呈三角形。这里群山环抱,肥田沃野,山清水秀,一派江南风光。纸坑山向上延接亭子岭,向下与梅城南门前的玉峰山相连;发源于亭子岭的溪水名叫兰溪;村前是一畈农田,阡陌纵横,一条石板路通往下乡村下首有一排百年老树,给村庄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石上轻云从足起,枝头好鸟伴身间;买花每入市中市,采药常寻山外山。”就是该村少年的生活写照。
周氏之祖,不乏闻人。周繇(841—912),字为宪,咸通十三年(872)进士,先试官校书郎,调河南尉,检校御史中丞,卒藏纸坑山。诗有盛名,与许裳、张乔诸人称“咸通十哲”,全唐诗有《为宪集》一卷,全唐文有赋一篇。弟周繁(845—907)亦以文行著,时号“至德二周“。
周泰星(1080—1143),宋徽宗时,“以武功授振武将军“。在辽宋相争期间,他怀才抱德”“尽忠于宋,不愧于天”,卒后葬县南20公里贵冲岭。
清朝以来,周氏人丁逐渐繁盛,亦农亦商,种茶兴林,但在家族中没有仕官显宧。周氏最后谱牒派名为“礼乐光宗学明良启俊贤”。周馥曾祖周礼俗(1768——1801),因曾孙贵,朝廷赠光禄大夫,夫人为一品夫人。祖父周乐鸣(1785—1865),字振武,常诫人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又诫子孙曰:贫穷勿负债,气极勿兴诉。后因孙,曾孙贵,朝廷赠光禄大夫,妻被封为一品夫人。他们利用近城的便利,农商兼营,成了缙绅之家。家业传到父亲周光德手中(1815—1862),已大不如前。光德生平慷慨好义,尝为人排难解忧,幼与袁家山王全情好如兄弟,王殁后其子才几岁,家业无法维持,王之族人请光德代为照管,十数年后家业倍增而无染,直到王子成婚才让其自理,乡人赞之甚广。二十五六岁时连得两子,长子名馥,次子名馨。但其弟周光徵无后,馨过继其叔为嗣,后因馨过早去世,遗下两子学浚、学湛,由周馥抚养,子与侄视同一体,按年龄排行五、六。馥生六子,海、铭、涵、熙排行前四,学渊排行第七,女儿瑞钿排第八,适刘,学辉排行第九,瑞珍未嫁,排行第十,瑞珠适袁世凯八子袁克轸(风镳)为妻,排行第十一。
周馥的父亲、祖父为重振家族雄风,对周馥寄予厚望,也颇具眼光。他们认为富贵当以诗书培其脉,以勤俭植其基,农闲时让周馥专心致学,农忙时又令他田间充当帮手。并在周馥幼时就促其练字,说字既关“品性”,又关“福泽”,因此不惜破费,搜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家碑帖,让馥一练数年,毫不懈怠。8岁进私塾,13岁从师王应兆(字介和)咏诗作文。由于他聪颖过人,勤学不倦,16岁已能写一笔刚劲、洒脱的好字,时凡乡村有请先生代作祭文书礼等,父辈都嘱馥代撰。还为他纳取得一监生,并送他到袁家山书馆训蒙。
周光德39岁时,因上有年迈父母,下仅馥一子又教书在外,家中事务少人料理,咸丰三年(1853)便为周馥完了婚,娶妻吴氏,本县尧渡街人,年19,长夫两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