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66-3321087

最新图文
关于我们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大臣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 近代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究其因: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们成立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交流周氏文化,让周氏文化精髓在乡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促进海内外周氏后人的联谊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支持;促进周氏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周氏家族》

联系我们

  • 电 话: 0566-3321087
  • 传 真: 0566-3321087
  • 地 址: 东至县尧渡镇至德路26号信发集团六楼
  • Q Q: 群号:121012533 群主个人:78692373
周馥:书生亦能万户侯

不归 2015-06-24 11:01:12 浏览:5737

周馥(公元1837年—1921年),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周氏家族的第一代人,曾因家境贫寒流亡他乡,家人怕他不得归,改其名为“复”,后来李鸿章手书褒奖单时,误将他的名字写作“馥”,后来便将错就错,沿用此名。

周馥的远祖并非太显赫,到唐朝才出了个大文人,即“咸通十哲”中的周繇,是咸通年间的进士,官至御史中丞,与他的弟弟周繁并称“二周”,在唐代池州府一带,极有名望。到了宋徽宗时,周家又出了个武将,叫周泰星(1080—1143),“以武功授振武将军”,可惜在辽宋相争期间,捐躯于沙场。延至明清,周氏人丁渐盛,后代种茶开林,亦农亦商,虽然没有封疆显宦,但家庭里崇尚儒风、临碑习字却已形成传统。及至周馥,4岁识字,8岁入塾,13岁步行70里去学习举业,16岁时,已是铁划银钩,练得一手好字。常常替他的老师为人作祭文、写状子了。

咸丰三年(1853年),17岁的周馥在其父周光德的催促下,匆匆完婚,娶妻吴氏。不久,太平天国起义愈演愈烈,建德亦成战场,周家仅有的一点家业也毁于战火中。为躲避战争,全家人不得不躲到彭泽县九都山中避难,常常一日数惊,来回逃窜。于是,周馥在与妻商定后,决定先留书出走,以求生路。

咸丰十一年(1861)春,李鸿章组建淮军来到安庆,因避战乱流落在此的周馥前往应募。以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受到李鸿章的赏识,遂留周馥在自己幕中总文牍。从此,他跟随李鸿章达三十余年,深受倚重,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中,周馥是李鸿章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洋务运动中,他创办了天津电报局、天津机器局等洋务事业,并主持建立天津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参与了北洋海军的建立。尤其是受命治理黄淮30余年,百姓深得其益。他还将其毕生治水之法写成《治水述要》一书,是我国治水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仕途中,周馥所到之处,皆有功绩,真正是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其政绩突出,也屡获升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去世,清朝廷遂任命周馥护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5月升为兵部尚书。光绪三十年(1904年)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再迁两广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周馥年已70,遂告老辞官。民国十年(1921年)病逝于天津,登寿八十有五。周馥死后,被北洋政府谥于“周懿慎公”,遗有《周懿慎公全集》传世。综观周馥一生之功业,与李鸿章有着不可分割之联系,可以说是亦步亦趋追随李鸿章时间最早、最久也最得信任的一个人。作为李鸿章的追随者和亲密幕僚,周馥被人们称为“李鸿章的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