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66-3321087

最新图文 云雾坑寻周馥
关于我们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大臣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 近代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究其因: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们成立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交流周氏文化,让周氏文化精髓在乡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促进海内外周氏后人的联谊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支持;促进周氏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周氏家族》

联系我们

  • 电 话: 0566-3321087
  • 传 真: 0566-3321087
  • 地 址: 东至县尧渡镇至德路26号信发集团六楼
  • Q Q: 群号:121012533 群主个人:78692373
大成殿系列:东至文庙前世今生

周胜良 收集整理 2020-03-17 15:47:01 浏览:5521

穿越时空的隧道,偶见大成殿那一隅:全是水泥浇筑的屋檐.窗棂.浮雕.斗拱!



大成殿一隅




大成殿外观




内部梁架、“爱奥尼”柱头



大成殿斗拱




大成殿彩绘浮雕额坊


惋惜!世上唯一使用现代建材的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坐落在东至县县城东北2.5公里的梅城村白象山下。文庙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原址在梅城东来苏坊。南宋嘉定年间将文庙移建至梅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祯四年(1631年)又迁址于梅城西门外,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元年(1662年)复建于梅城西北隅(即今址),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清末周馥捐大洋11200元,按旧制重新建造,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工,历时4年半完工。建德文庙屡建屡毁,民国初年邑人周学熙捐银十万两聘请上海名工巧匠,运用钢筋、水泥等材料,采用整体浇筑与部分预制的方法,仿木结构重新营建大成殿。没有用一点木材的大殿,重檐翘角、雕梁画栋、浮雕等样样俱全,毫不逊色。

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屋顶以钢筋水泥密封,覆黄琉璃瓦,双檐飞翘。檐下四周装有8个风铃,风稍大时,铃声齐响;四面飞檐嵌有16组彩绘浮雕额枋,饰有龙、狮等各种飞禽走兽图案,线条奔放,构图生动,气势雄伟,细部玲珑剔透,匠心独运。周围有外走廊,道宽2.1米,重檐间置四跳九踩斗栱36攒。檐柱16根,每根上附撑栱,撑栱均有雕刻,刻有多种飞禽走兽,形状各异。殿顶有顶梁柱4排,每排6根,共24根;罗马式柱头,镂文柱础。檩为方形,9根。殿基面为水泥仿砖铺地坪,并饰方格线条,建筑面积558平方米。大成殿屋脊构建得精巧壮观。正中为宝塔和宫殿上才有的“风宝筒”,两边为双龙,东西两角为翘起的龙首。在两条龙身中各插有一支利剑,意为防止两条飞龙成精飞离。双龙背上是马、牛、羊、鸡、犬、仙鹤等飞禽走兽小型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东西互为对称。大成殿正面第二层飞檐下立有一块长方形紫蓝色匾额,正中为鎏金“大成殿”三个大字,第一层正中横枋上为四个红堂鎏金大字:“斯文在兹”,均为周学熙手书。大殿正中矗立着孔子塑像。大殿整体结构别致,工艺精湛,是我国唯一使用现代建材的孔庙,并且该殿将东方的大屋顶与西方罗马柱头融为一体,实属罕见。


大成殿,如今只剩下《文庙碑》了~~


文庙碑(秋浦新修孔子庙碑),几经辗转、搬迁,现存于东至一中校园里。该碑由桐城派大家姚永朴撰文,溧阳彭怡书丹,金坛王炳章篆额,王宝贤监制。民国十四年三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