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有余庆,流芳启后人
从前,在纸坑山周村口,赫然耸立着的一座牌坊,是清朝光绪皇帝敕建并赐“乐善好施”字样,上有楹联一副:积善有余庆,流芳启后人。褒奖晚清重臣周馥吴太夫人乐善好施,以彰其德。吴太夫人,1835年生于建德县(现为东至县)尧渡镇尧渡老街,逝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扬州寓所,享年七十三岁,安葬在县城南花园乡桃源横山畈。
吴太夫人19岁出嫁周馥,而其时周馥还在离家百余里外的袁家山书馆训蒙。当时周家家境并不宽余,吴氏便挑起了操持家务的重担,协助管理田产,与公公、婆婆,老公公、老婆婆三世同堂,和睦相处,家境逐渐殷实。
咸丰年间,太平军由江西彭泽入县境,北上攻打安徽省城安庆。为避兵乱,吴太夫人携全家老幼艰难跋涉于彭泽九都山中,饔飧不继,颠簸不停,饱尝艰难困苦。丈夫周馥想乘此兵乱出外闯荡一番,以求安稳之所。可每次一说起此事,父母、祖父母痛苦不已,坚决阻止周馥外出。可周馥决心已定,便与吴太夫人商及此事时,吴氏将千斤重担一肩挑,一边支持夫周馥外出,一边加倍安抚双老。当夫出门时,吴太夫人带着长子学海、次子学铭送山外路口,泣泪沾襟,念念不舍。丈夫周馥出外之后,吴氏既要抚养两个幼子,又要侍奉父母和祖父母。当局势稍有稳定,便回到纸坑山种植蔬菜,间或捡拾遗穗,以维持家人每日吃喝。为求老人欢心,不敢将艰难的家事使老人知道。在颠沛流离的避乱期间,公公、老婆婆先后在彭泽病殁,她忙前忙后,四处奔波,在当地妥善料理了丧事。同治二年兵乱再起,吴氏接到丈夫周馥遣人送来的家信,又一次扶老携幼赶赴安庆亲戚家中避乱。路途遥远,又遇连阴雨天气,夜困泥泞中,躲伏在别家屋檐度过一个难熬的夜晚。第二天继续赶路时,又被河道阻隔,恰遇好心人用小船送到对岸。在路途之中,粮断无以为饥食时,又有同行友邻接济渡过难关。就在自己备受艰辛之际,还要为丈夫周馥祈祷平安。
1864年,周馥任职江苏,吴氏被接到金陵居住。之后数十年中,丈夫宦游南北,吴氏皆随之任所,每当丈夫闲暇夜深静坐之际,总常常谈及往事,不忘戚族邻里相助之情。夫周馥直隶按察使时,棘手诉讼多,吴氏常劝审慎怜恤。丈夫的官位越来越高,但吴氏毫无恋权之意,不以富贵为荣。虽为总督夫人,但从不问不管家中收支之事,自己终身布衣素食,勤俭操作。管家平时分发给她的衣饰之银都被节省下来,用银一万两存典生息,专赡本族及亲戚中孤寡极贫者。后因典闭,存本半亏,又出银4000两,在芜湖万顷圩购田1000亩为义庄,名为“乐济会”,赈济桑梓灾民。吴氏七十寿辰时,丈夫周馥擢升两江总督,子孙满堂,全家准备为她请剧团演戏祝寿,而吴氏坚决不允,后将祝寿之银“费移助赈”。
吴氏教育子女非常严格,从小就培养他们要勤俭,善理财,怜孤寡,助乡邻。若浪费钱财,攀高比阔,就严加斥责。子女们谨记母训,不敢放肆。她的义举和善德对后人影响很大,后来周氏后人在家乡做了许多善事。她在扬州寓所临终前对子周学熙等嘱托不忘桑梓。家人检点她的遗物时,凡世俗所尚珠玉珍奇之品,一件也没有,就是簪、珥之饰,也只抵普通人家。
富有传奇一生的吴太夫人的事迹,不仅坊间广为流传,也感动了各级官府。护理安徽巡抚沈曾植在吴太夫人去世的第二年,就根据建德知县和太平府教授的申报,遂向当朝皇帝奏请建坊。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慈善牌坊建成以后,“积善有余庆,流芳启后人”楹联赫然镌刻其上。这不仅对吴太夫人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昭示着周氏家族的繁盛和兴旺。为吴太夫人而立的慈善牌坊在文革中被毁,在残存的牌坊乱石中,“积善有余庆”正楷阳文镌刻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牌坊虽塌了,但吴太夫人“乐善好施”崇高品质和怜助孤寡的可贵精神,一直昭启着后来人,永驻乡民心中。(原文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