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宣传吴太夫人的善行义举、弘扬周氏家族“勤俭乐济”的家风精髓,拟于近期举办吴太夫人纪念活动,特推出相关文章、资料,以飨读者。
欢迎各界朋友踊跃参与活动、转发公众号文字,提供相关资料,给予关注、支持。
从敬慈善堂到敬慈小学探析
周氏母教文化的传承
家族的演变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向来重视母教对儿女教育的作用。安徽徽东至周馥家族也是一个重视母教文化传承的家族。周氏家族人才兴旺令人瞩目。周馥家族得以“瓜瓞绵绵”的传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周氏的家风文化的传承和母教文化的传承。
一、敬慈善堂与吴太夫人
1、敬慈善堂是吴太夫人的第四子周学熙秉承母亲的遗命创立起来的。“1920年周学熙在梅城南门计家购得土地10余亩(1亩≈666.7平方米)建敬慈善堂。敬慈善堂设堂长和堂董各一人,总揽周家设置的教育、医疗等慈善事业,周学熙自任堂长。1922年,敬慈善堂新厦建成,以便周家开展各项公益事业。”同年在敬慈善堂创办了宏毅学舍以此来振兴家乡教育,培养人才造福乡民。宏毅学舍设有三个班级:普通预科班、补习班、英文专修班。对于本县的学生学杂费、伙食费等一概不收。在吴太夫人生前就经常节衣缩食,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购买田地,以此举帮助一些孤寡老人和儿童。周学熙的母亲为人慈善,曾多次叮嘱周学熙说,他日你若有能力,一定要多做善举回报家乡。周学熙之后在家乡至德建农林工会,创办学校、医院,开办电灯厂等善举都是遵循母亲的教诲。
2、吴太夫人:吴氏(1835-1907),建德尧渡镇人,父母早亡,被寄养在叔父家家中。吴太夫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十九岁时嫁入梅城周家。然而此时的周家并不富裕。吴氏她不仅聪明能干,而且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对上孝敬公婆,对下精心抚育子女,为周馥仕途的飞黄腾达,为周氏家族的兴盛作出了贡献。吴氏在种种艰难险阻中表现出了可贵的品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其逝去以后, 吴氏的事迹广为流传。民间呼吁为之树立牌坊。官府在上报朝廷的申报中提及:吴氏持家俭约,宅性仁慈,五子同登科甲,传佳话于千秋,万金克瞻宗亲,播贤声于一邑,堪资矜式,宜荷褒扬。光绪皇帝朱批敕建并赐楹联一副:积善有余庆,流芳启后人。奖励吴太夫人育子有功,行善有绩,以彰其德。
3、吴太夫人母教文化的精粹
(1)教育子女——严慈相济。吴氏对待子女的教育采取爱相济,爱而有度。1866 年四子周学熙出生。学熙刚生八个月,吴氏因生病而失乳。本应招奶娘,但她想到往昔岁月的艰辛,没有同意,“乃以饼饵代哺”,或“以水泡糯米团代之”。慈爱子女是母亲的天性,但是严爱相济,爱而有度则难以把握。在周学熙八岁入私塾肯三个哥哥一起上学,吴氏为国培养孩子的自立、勤劳没有雇佣仆人,而是让他们自己打扫书房。所以周学熙说:“教我甚严,有过失,未尝宽假,故自幼不敢放肆,皆母教之力也”。不仅如此,周馥从戎在外时,吴氏无论多困难,都要督促子女认真学习,打下深厚的学业根基。成年后周学海在家充任私塾师, 传教弟弟周学铭、周学熙。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 1892 年(光绪十八年),长子周学海和次子周学铭同榜考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2)对待乡邻——“抚恤孤贫,乐善好施”。与自奉极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氏善待乡邻、抚恤孤贫。她“目击戚族凋零,随时周济”。历年节省衣饰,省下一万两生息,后将此一万两购买芜湖县水田一千亩,以为赈济之用。1904 年东南发大水,她又将家人用来祝寿的银两拿来赈助灾区的灾民;并节缩自己日常开支簪、珥、服饰等筹得善款,买田二千亩,以恤贫者。此外,她专为帮助本族亲戚中孤寡贫困者创办了慈善机构“乐济会”。
二、敬慈小学与刘夫人
1、至德小学梅城分校的前生就是周学熙的次子周志俊先生创办的敬慈小学。1946年秋,周学熙次子周志俊回乡与徐有櫵等在宏毅学舍旧址上创立了“至德县私立敬慈小学”。学校由董事会管理,颜惠庆(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许世英为董事长,经董事会同意,校长聘请教员。1956年改为公办梅城小学。周志俊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实业家。他一生无私捐助,善言善行。他的乐善好施,善言善行,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在自己的家乡还创办了东至县仁寿诊所,(现东至中医院的前身)他的善言善行无不秉承了其母刘氏对他灌输的家庭教育。
2、刘夫人字温卿,贵池刘阁学公讳含芳之长女也。是周学熙的原配夫人,刘夫人自嫁入周家之后,无论是在治家、待人、教育子女等方面一直传承吴太夫人母教文化。过了一年随先生到北京,与两妯同居,崇尚礼让,家庭和睦。“夫人相夫有礼,治家有法。刘氏在家庭教育中也体现了“勤俭乐济”的思想,勤俭可以养德,积善必有余庆。“《周氏家规》中将勤俭放在重要位置,指出“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先生俸入虽薄,而性习勤俭,事事有度,常使有余,不令不足”。
3、刘氏母教文化的精粹。
(1)对待老人注重传承中国传统孝道精神。“尝谓居家以祖宗为重,岁时祭祀,必年必敬”。刘氏曾买屋为周馥设立纪念堂,并且每一次去烟台都会祭拜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到家乡后,都是先去祭拜吴太夫人墓前祭拜。刘夫人身体力行,用自己对自己公婆、父母的孝顺,来为以子女树立典范。刘夫人与自己的丈夫相处和家里的叔伯兄弟、妯娌之间关系的处理都非常融洽。“逾年随先生入都,与两妯同居,崇尚礼让,一庭雍睦。既而舅翁归隐,举家南旋,侨寓扬州、泰州、淮安、皆随侍焉。”
(2)对待子女教育上,刘夫人在教育子女上懂得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的道理。《周馥家训》中就将“培心地”作为第一条。“夫人晚得四子明泰、明焯、明夔、明恩,仍本母教以教之,皆皆自立,不失清白家风。”
(3)对待自己注重“谨守勤俭家风。周学熙在1897年任开平矿物董事,上海分局监察时每个月月薪仅六十元,周学熙把工资中每个月五十元寄回家中。刘氏亦能助余以勤俭持家,不动祖业,自食其力。刘夫人在病重之时对子女预嘱身后三事,不出讣、不开吊、不受礼,盖悯时艰,戒铺张,庶几俭德避难之义也。
(4)对待乡邻。每当周氏的子侄和一些孤寡老人来周家寻求救助的。刘夫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并亲自安排他们的食宿。1905年周学熙署天津道兼任工艺局总办肯广仁堂总董,广仁堂所属女工厂则由刘夫人主管。立案不仅协助周学熙办理广仁堂工厂事务,并亲自传授技艺,“主女工厂事视若家事,虽严寒暑热未尝间歇”。
三、周氏母教文化传承对周氏家族发展的贡献。
母亲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她们作为监督者,肩负着培养孩子成才的重任, 所以我国古代教育一向重视母亲的教化作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杰出伟大的母亲亦能留名青史。
周馥的原配夫人吴氏自嫁入周家后,对上孝敬公婆,与丈夫相处相敬如宾,对子女的教育严慈相济,对待乡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正是这样的一位知性女性把周家打理的紧紧有条,也为周馥能全身心走仕途之路解决了后顾之优。周氏家族从周馥开始发际,成为晚晴重臣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长达30多年,自己官至两广总督。到周氏家族第二代,五子登科,一时间传为佳话。周氏第二代以周学熙为代表继续发力,以天津和上海为基地,利用形成一个在近代占据重要地位的实业家族。周学熙也成为近代著名的实业家、理财家,与南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并称“南张北周”。
周氏家族出的人才“足以兴办一所一流大学”。周氏家族从吴太夫人对母教思想的传承到刘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才造就周氏每一代在医学、文学、史学、佛学、收藏、等领域都人才辈出,大放光彩。周氏第二代中,周学熙成为近代著名的实业巨子;周学海成为很有声望的医学家;周氏第三代也是百花齐放,周学海的长子周金觉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和邮票大王;周学海三子周叔弢也是著名的实业家和藏书大家;周学熙长子周志辅,集实业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三子周叔珈成为现代著名的佛学家。周氏子孙的成才都与周氏家族一直教导子女多读书的风气是分不开的。周馥在《负暄闲语》中提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四、传承中国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传承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附:
敬慈善堂记
敬慈善堂者,学熙遵先妣吴太夫人遗命,所创立也。太夫人生平慈祥恺恻,终岁刻苦,惟以拯济贫困为事。尝节缩衣食,积万数千金,置田千余亩,名为乐济会,以周恤孤贫。光绪末,皖抚奏准建坊有案。至今人受其惠。太夫人尝谕熙曰:“吾邑地瘠民贫,兵燹之后,生计愈绌,欲图补救,端在教养,此吾之志事也。尔异日得有寸进,当力谋所以继述之。熙谨受命,不敢忘。乃岁不我与,太夫人于光绪丁未冬,遽弃养。学熙无状,竟不及举行一事,使太夫人得亲见之。惟心饮恨,不可为人。逾岁戊申,始创办农林公会,以治荒秽为劝民之初基;庚戌设医院,以济贫病;丙辰办积谷,以备凶荒;戊午添设医学传习所,以造就医士;庚申辟蚕桑试验场,及讲习所,以究土宜;辛酉更就乐济会,推广残、老、嫠、婴四项恤款,以期普及;又筹设商业讲习所,以拓生计。盖养必资业,教必资师,举凡可以裨吾邑者,皆当量力推行,蕲无负太夫人属望之初心。惟是力归独负,功在众擎,事理纷繁,必资条贯,故于堂务有堂长以主持之;更设堂董以营行之;顾问咨议以讨论而匡辅之;庶几谋无不臧,事克有济。至若职守所在,于基金须讲求营运期继增而无耗失;于度支须精严考核,期确当而无虚糜;于行事须黾勉从公,期实惠而无虚泛;于用人须慎选清勤,期稳实而无瞻狗;若是则有利必兴,善无泛设,倘亦吾父老子弟所乐与有成耶。今就南门外,购地建屋数楹,为各善举总汇办事之所。颜曰:“周氏敬慈善堂”,堂中供奉吴大夫人神位、并遗像,岁时祭祀,其必有瞻仰、感念、歌颂吴太夫人之德意于无穷也。兹将组织大纲,厘定总则,表揭于后。俾综兹事者,有所遵守,持之久远,庶几熙之旷于前者,或可补救于后,亦以敬慰慈怀于万一云耳。
刘夫人家传
刘夫人字温卿,至德人松云居士周止庵先生之德配,贵池刘阁学公讳含芳之长女也。母郝氏,淮安右族,素重礼教,痛子夭折,教女綦严。时北洋官声,周刘两家最著,且同隶皖南,乡里最近,遂联婚姻,年十九于归,侍舅姑,居津海关署,事亲以孝闻。逾年随先生入都,与两妯同居,崇尚礼让,一庭雍睦。既而舅翁归隐,举家南旋,侨寓扬州、泰州、淮安、皆随侍焉。后数年先生官山东,夫人尝只身携幼稚,舟车千数百里达济南,途中多盗,竟亦无恙,备尝艰苦,其胆识诚有大过人者。继而先生改官直隶,自是居天津最久,独立门户近五十年。中间因时局徙居大连、青岛皆甚暂,独三至北平,住日稍多。曾置屋为先悫慎公立纪念堂,修祀事,并营生圹平四妈,有终焉之志。且一次赴烟台谒阁学公夫妇专祠,又一次回籍,扫先吴太夫人墓,盖思亲念切,虽风涛之险,山川之险皆所不顾,其天性然也。夫人生平不事表䂍,而考其事实,皆荤荤可纪者。夫人相夫有礼,治家有法。先生俸入虽薄,而性习勤俭,事事有度,常使有余,不令不足。居常食用之物,每喜闲时储备,以待不虞,往往市肆缺乏,而求之宫中,无不应手,其智虑周密,有如此者。尝谓居家以祖宗为重,岁时祭祀,必年必敬。与先生处相敬如宾,夫妇六十年,从无不谐之色,其诚笃有如此着。夫人喜蔬食,寓中隙地,常率女媪,春夏亲自种菜及苞谷花生之类,以时灌溉,入秋收获甚丰,储以御冬,食之不尽,身虽劳而心以为乐,其俭以养德有如此者。每谓人生最重朝气,冬夏皆黎明即起,巡视内外,必令整洁,终日毫无倦容,其庄敬自强有如此者。子女多,乳媪众,性情不一,夫人驭之得体,恩威并济,虽桀敖亦使帖服;门以内气象肃然,终岁不闻诟谇声,亦不闻嬉笑声,其整饬纪纲有如此者。诸侄有幼孤来依者,夫人抚之如已出,以长以教,衣服饮食必亲检。天津有广仁堂者收养耄妇孤子女数百人,教以工艺,向归天津道辖,不过奉文书而已。先生官津道时,夫人躬自莅堂,督饬布署,并井有条,一时堂中工艺大进,孤子女赖以成立者甚众,远近闻之,妇女习俗为之一振。夫人喜读乙部书,一览数行,过目不忘。尝集古今史传说部数百种,每于夜分手不释卷,故能融会贾通,深悉民情机变,遇事明敏果断,有常人所不及者;虽则天资,亦得力于书籍为多,其敏而好学有如此者。先生历任天津道,长芦运司、直隶按察使。以夫贵封一品夫人。性慈祥,不喜浮华,衣饰本无多,自年四十,先姑吴太夫人弃养后,即举皮衣首饰尽捐助赈,直至老耄,冬不衣裘,首不着饰,居常布衣操作,人见之不知其为官眷也,其卑以自牧有如此者。夫人晚得四子
明泰、明焯、明夔、明恩,仍本母教以教之,皆皆自立,不失清白家风。女七,皆贤孝而不永年,晚岁无一在者,思之每 焉,已有大学毕业,出洋习工商业者。孙女十,其二已适人,余待字。曾孙二,曾孙女三,皆幼,其承先式后,以延世泽,有如此者。夫人体素健,前五年辛已大病后,气血骤亏,遂得痹瘘症,不能起立。延至丙戌十一月初六日逝世。距生于同治丙寅十一月二十日,享寿八十有一。先生长夫人一岁,年八十有二。夫人当弥留之际,犹劝慰先生勿过伤悼,并谕长男夫妇,接管家务,整肃门庭,以慰父心,其余诸子,一一训勉,“谨守勤俭家风,毋忘我数十年治家之辛苦,吾可瞑目矣。”且预嘱身后三事,不出讣、不开吊、不受礼,盖悯时艰,戒铺张,庶几俭德避难之义也。先是夫人继述先姑志事,奉佛甚虔,其殁也身无痛苦,口诵佛号,含笑而逝,知其必登福地,成善果矣。逾年丁亥二月,安葬北平西郊昌运宫,癸山丁向兼丑未,盖先生与夫人十年前所预定也。统观上述,以处境而论,夫人五福俱备,允矣遗憾毫无;然详察生平心迹,居黻佩尊荣之位,固无日不在忧勤惕厉之中;盖夫人得于母教者深,又纯以母心为心。
居恒痛介弟之不禄,已成童矣,聪明俊伟,克世其家,而天不假之年。自恨身为女子,不能显亲,以报罔极之恩,言之每每泪下。是故世人惊羡其福之全,德之备,而其心之苦有人所不及知者矣。余与先生交最久,习闻懿行,乃为传其大略,以备世之言闺范者得取法焉。
赞曰:刘夫人一弱女子,而痛弟不禄,竟终身不忘罔极之恩,可谓难能矣。先生于其既殁,以其历年节余,所置淮安水旱田三十顷,遭世变已失而复得者,举而捐作教育基金;在淮正安九板桥住宅组织敬慈小学,以慰夫人显亲之素志云。显亲之素志云。吁,夫人苦其志于生前,先生偿其愿干身后,一若天牖其衷,莫之为而为者;然后知天之与人,本不相远:果能本乎人伦,根乎天性,其果报必不爽。屈于此者伸干做,失之东者收之西,此之谓天道。爰为叙其原委,著诸篇末,为世之欲显其亲者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学部左丞年侍生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