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早年落魄时,一个偶然机遇,为李鸿章所发现所赏识,继而跟随李鸿章,从幕僚到封疆大吏。他一生学而不倦,处事谨慎周密,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誉。站在笔者的角度看,他的开放思想、宽广胸襟,在那样的年代,更是难得。
理外事。洋务运动主张“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师其长技以制夷”。。周馥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办实业,办教育,少不了和外国人打交道。在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为官最难的是处理外事。周馥任天津海关道时,兼管直隶全省商务、教务,与外国人往来,“绝不存藐视欺骗之心,词气未尝暴慢,礼貌未尝简缺”。办事时,只依条约,讲究理足情顺,凡事预则立,遇事速断,地方平安。尽管如此,有时还是遇到外国人恫吓,朝廷中也有人偏听偏信,但周馥绝不动摇信念,认为“与其将就一时,遗患于后,宁投劾而归,不忍昧心轻许也”。时间一长,“外人亦皆折服”。试想,若心中无信念,心胸不开阔,胸中无城府,在那样的环境里,能处理好外事吗?
创实业。洋务运动时,周馥参与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天津电报局,也曾操办过修筑铁路等事宜。后来在山东巡抚任上,为遏制德国扩张,在烟台设阜东土产公司,专营出口山东土产及手工艺品,使德国人贸易就我范围内。又经过调研考察,奏请朝廷开设济南、周村商埠。在省城设立农商工会,雇请专家,试验各种农法,以便种植推广。在青州创立东益公司,纺织绸布。在蒙阴县设蚕桑市场,在沂水一带试种落花生。在省城及登莱等地设渔业公司。任两江总督时,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将江苏海州辟为通商口岸。在两广任上,修复桑园受损堤坝;在广州扩展商市,在川龙口顺河一带建置房屋,架设桥梁,修建马路,开设新市。周馥重视实业发展的意识深刻影响了其子辈,中国民族工业实业家周学熙的出现,是对周公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发扬光大。
兴教育。周馥被李鸿章所赏识,成为洋务派得力助手,其思想较时人更为开明和先进,深知教育兴国重要性。在任天津道时,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当直隶布政使时,创办了保定大学堂;任两江总督时,设武备政法师范,创办女子学堂;在山东任上,改扩建泺源书院,更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将所有通省校士馆,一律裁撤改设初级师范;府州县书院、义学一律开办高等小学堂;创办兖州农业学堂,青州蚕桑学堂等职业技术学校。晚年心系家乡教育,资助家乡扩建高等小学堂,还捐资池州中学。周馥重视教育亲力亲为,不仅关注校舍建设,还亲自参与教学制度改革。周馥在显达之时,丝毫没有放松家庭教育。延聘名师李慈铭、汤道斋、左宗棠、曾国荃、翁同龢等50余人教育其家子弟,这些名师为周氏家族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周馥后人关心支持家乡教育民生等善举,至今仍被家乡人津津乐道。周氏家族六世书香延绵不衰,周馥居功至伟。
重谋生。《负暄闲语》里,周馥自述其孙所问“人不知我所学,或至沦落,终身不足以资事畜(指侍养父母、养育妻儿、维持一家生计),将奈何?”周馥是这样解答的,“人有此身,有父母、妻子,焉得不谋生?昔贤有应科举者,有甘下位者,有为农、为商、为苦役者,班定远佣书(班超受雇为人抄书)、郑康田假田而耕(郑康成租田而种)、梁鸿赁舂(梁鸿受雇为人舂米)、梅福为士卒(王莽当政时,梅福隐居改名,做守门士卒),古人有道者皆能谋生,何至饥困不能自存?”周馥通过对历史名人窘迫之时谋生手段的分析,表达了自己的开明思想。事实上,周馥在家乡遭受太平军滋乱之际,困窘辗转之时,就在安庆摆过字摊。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周馥能有这样的见地,实属难得,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吧。
周馥的功成名就,有偶然,更是必然。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学习古人先贤,目的是要从他们身上吸收智慧和正能量,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