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太夫人┃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吴文兰|发布时间:2019/12/23 16:29:50|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3463

为更好宣传吴太夫人的善行义举、弘扬周氏家族“勤俭乐济”的家风精髓,拟于近期举办吴太夫人纪念活动,特推出相关文章、资料,以飨读者。

欢迎各界朋友踊跃参与活动、转发公众号文字,提供相关资料,给予关注、支持。


让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初见吴太夫人,是在一幅老照片中,一位老人正身端坐,头束一素色抹额,身着大襟衣褂,眼神深邃而淡定,沧桑的面容中透露出生活留下的点点风霜,庄静得近乎严肃。随后,在前贤留下的文字里,在后人的评述里,这位不寻常的女性,穿越时间的长河,愈行愈近,渐渐身影清晰,容颜分明。



周门吴氏,祖籍婺源,迁移至皖南建德已逾三代。1853年底,这位幼失怙恃的徽州女子,在十九岁的人生芳华,入周家为媳。周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上有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家境也并不富裕,比起之前的闺阁生活,她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家庭更为繁杂艰辛的生活重任,初为人妇,稼穑之辛,箕帚针黹之累,可想而知。而此时的太夫人更不曾想到,此后将有十余年的光阴将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婚后不久,太平军至,战火四起,这个家庭也和无数的家庭一样,开始避难逃亡之路。逃难途中,一家人白天藏匿高岭草树丛中,辗转避贼,晚上才食得一餐,有时数天也无以为炊,困颠绝望之中,家中老人对泣相告:与其四散而亡,不如一家人相守一起而死吧。生之悲哀莫过如此!为谋生路,1860年夏月的那个夜半,在山野荒郊崎岖山路上,这位牵着长子怀抱幼儿的年轻女子,依依不舍和远行的丈夫挥泪告别,兵刃烽火,动如参商,谁也不知以后还能否再见。而这个家族的命运转机,在这场爱别离的凄凉背景下,拉开序幕。


对于生命中的诸般遭遇,有人会随境流转,变得麻木不仁甚至冷酷,有人却在命运的磨砺中得以升华。幼年的不幸,造就了她善良隐忍又独立自强的品格,或许正因为这份品格的支撑,让她在今后的岁月里,无论面对怎样的坎坷艰辛,都能泰然处之,超然自若。


此后经年,她独自挑起家庭的重任,照顾老人,抚育幼子。为躲避战争,吴氏带全家逃亡江西彭泽。逃难途中,扶老携幼,日翻沟壑数十里,遇到雨天,更是苦不堪言。在这样持续艰难的逃亡生活中,除了物质的匮乏,还有精神上的茕茕无依,兵荒马乱,饥馑横行,命如微尘,随时都可能消失于无常的飓风,丧乱之中,公公和老祖母先后病殁。人生之苦,此时的太夫人已经一一尝尽。


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个弱女子渡过那段泥泞的生命沼泽?应是责任,是担当,是对未来合家相聚的期盼,更是心中所谨守的那份庄严的信仰吧。正如一次逃难途中,一家人被素不相识的船夫所救,后来她认定这是佛祖的救度,自此更加坚定了那份虔诚。1866年,四子学熙出生,她因病而失乳,幼时丧亲的苦痛记忆再次袭来,自此她发愿茹素奉佛,四十年不曾改变。


或许从那一刻起,她已经决定用自己的余生践行佛陀的使命,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对芸芸众生的关怀之中。一直以来,她乐善好施,然又告诫儿子莫以此区区为止境。先为赈济族人致置义庄,后创建家乡第一所慈善机构乐济会,数十年来受惠者不计其数。她让晚辈时刻莫忘桑梓,唯重教兴学才能挽救故邑民生之艰。如此诸般气度识见已远非常人。在她的言传身教下,这个家族宛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枝叶葳蕤,福荫四方。而即便后来周家荣顾备至,她依旧布衣素食敦朴如前,简静少语,犹诫子言“善本天性不屑屑以声誉记也”。


佛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智慧如她,应早已参透此中真意吧。


老照片上,她只是一寻常的旧时老妪,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生命中的所有荣耀和光华似乎都源自悫慎公,源自她身后的一群有所作为名留青史的儿孙们,而透过文字的蛛丝马迹,这位素朴伟大的老人所散发出的生命光芒,却无比温暖而璀璨。那洁净超然的生命品质,亦如那绽放的莲花一样,芬芳的不止是一个家族,润泽的不止是江南四方百姓。


至今,她的故事仍在坊间流传。正如那块御赐匾额所书:

积善有余庆,流芳启后人。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