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太夫人┃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公益引领——写在吴太夫人纪念活动之际

丁德芬|发布时间:2019/12/20 17:01:00|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2901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就是周馥的元配夫人——吴太夫人,她一生勤劳聪慧,为人谦和,乐于助人。曾在芜湖购田1000亩为义庄,并创办‘乐济会’……”。


我不记得从2016年9月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自己多少次走进周氏家风馆,也记不清是多少次为前来参观、指导的人们讲解周氏家风文化。这个家族自晚清周馥开始的下延五代人,在政界、商界和学界,为国家做出了诸多杰出的贡献。吴太夫人,这位在这个家族中起到灵魂作用的一位女性,我给予她的解说词,乍一听并不是很多,但却似乎在每一个版块都不可或缺,最关键的是在一次次的讲解中,她给予我的关于公益的思考越来越深邃。


吴太夫人,安徽建德人(现东至县人),十九岁嫁与周馥。她为周馥生养了四个儿子,除三子早逝,长子学海与次子学铭曾同榜进士。四子周学熙最为出色,曾担任两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是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一生创办实业无数,与致力于实业救国的著名状元资本家张謇并称“南张北周”。


周学熙的成长,除了一心要走实业兴国的道路。与家乡,他始终以裨益民生为己任:建医院、办宏毅学舍、修文庙、创办农林工会、建工厂、修路、建万善桥和洋灰坝……众多惠民之举,专事善举尽天责,这一切都源于他深受家母的教诲。吴太夫人虽一介女流,对上孝敬长辈,中间相夫下教子,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将奉献的光芒从100多年前照耀到了今天。

回想2013年10月,一晃到现在已经六年。在东至,一群人、一群热爱周氏文化的文化志愿者,聚集在一起,利用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挖掘、探究和宣传周氏文化。那时,未来一切未知。但,我们心中始终坚持,从不动摇。

于是,2016年9月,东至周氏家风馆建成,至今已经接待千余次约五万人的到访;2016年11月15日,东至周氏文化在中纪委网站头条登出,将周氏文化研究推向新高潮;2017年5月,东至周氏文化亮相深圳文博会;2018年5月,东至周氏文化在省图书馆开启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巡展;2018年10月,《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书籍出版发行;2019年1月,《家风中华》节目安徽卫视播出和“池州学院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19年7月,首届池州家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东至召开……

“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风靡”至今。可谁又知,这十六个字,是研究会的各位老师,舍弃了一个又一个休息的日子,从周氏家训、周氏家规以及周馥留给子孙后代的治家宝训《负暄闲语》中提炼而出的周氏家风文化精髓。身为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一份子的我,和各位老师一样,在周氏文化在每一次被提及时,一遍一遍被感动。与智者同行,终身受益。那些一次次走出去、请进来,那些在家风馆数不清次数的等候和讲解,都是纯粹的公益人的关于奉献的最好诠释。


其实,关于吴太夫人给予我的公益引领,不仅仅是周氏文化。十余年的公益路上,我与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力所能及地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参与抗洪抢险、铲雪除冰、脱贫攻坚,组织无偿献血、爱心助考、清明祭扫,支持光彩事业、“非遗”传承、义写春联,宣传文明创建、全域旅游、科普生活,自创“益起成长”公益小课堂,传递“幸福家”理念……


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因为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让自己更加充实。然而,草根公益人的艰难旅程,不是一份单纯的善良就可以支撑全场。每当身心疲惫和心生彷徨时,我总会一个人悄悄走进家风馆或者轻轻翻阅《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让自己沉浸其中。当我的目光与吴太夫人的画像对视的那一瞬,我仿佛看到了那来自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慈爱,那是一份关于对公益的坚定信仰,鼓励着我,一直、一直在这条公益路上前行……


国庆节那天,我郑重地邀请母亲走进家风馆,为她讲述一次周氏家风。母亲没有全程听明白,但是我却感到母亲对我一天天的性情沉淀改变的欣喜。彼时,谁又承想,我是有多幸运,与周氏家风握手,那种找寻到公益方向之后的会否坚守,再也不必考虑。因为,我的公益信念,在亲朋好友之外,总有一个多世纪之前、却又近在咫尺的周氏家族的女性“吴太夫人”,时时刻刻给予我引领。


作者:丁德芬,县交通局,省作协会员。

吴太夫人泥塑像作者:何明月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