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太夫人┃吴太夫人的善心和善事

冯胜祥|发布时间:2019/12/3 8:37:05|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3209

吴太夫人的善心和善事




吴家本婺源商贾,自太夫人曾祖迁来尧渡街,三代经营,家道颇为殷实。吴太夫人不说出身高贵也可称大家闺秀,在那个年代,太夫人识文断字已很难得。

咸丰三年(1853年)吴太夫人十九岁适周公,祖父母、父母健在;不久周家便四世同堂。婚后九年,即26岁夫婿离家闯世界,自此宦海一生,吴太夫人多随侍相佐,做到宠辱不惊,也是大德懿行。

吴太夫人终身布衣素食,喜读《楞严经》、《劝善书》等劝人行善积德之书,这便是吴太夫人从善的思想基础。

周公记述,吴太夫人三十多岁起便手不释经卷。太夫人诵经礼忏,以明圣人之意,以圣人的言行教训为指路明灯。最难能可贵的是,吴太夫人的善不仅仅停留在颂经礼忏上。

朱熹曰:“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应该是出于自我的随手功德,是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和私利的,是属于率真而为的。吴太夫人就是这么践行的。

吴太夫人日常行持,就是把善心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善事。吴太夫人把为善之念,行持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概括起来,吴太夫人行善事可以归结为三个部分,即“善孝、善忠、善慈”。

第一,善孝。

《說文解字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就是说,孝的本意就是尊老爱幼!民间俗语,百善孝为先嘛!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

咸丰三年,吴太夫人十九岁适周家,时祖父母、父母在堂。周公在袁家山随王介和先生亦学亦师,家中全赖太夫人照料。同年太平军起,江南荼毒。周家避乱山中、不久更远徙彭泽九都山。周公夫妇,携一家老小,与流寇、土匪周旋于山间。1860年(咸丰十年正月)周公离开彭泽九都山入湘军,太夫人上服侍祖父母、父母、下养育二个孩儿,独自承担全家人生计。离家逃难十一年间,太夫人扶老携幼,日数十里,栉风沐雨,至夜必先择善地以安老人,而自己独坐火塘达旦烘烤湿衣,黎明复扶挈以行。如此匪情,一来就是数月。

1878年(光绪四年)周母在至德县纸坑山老家抱病,太夫人挈子自天津南旋,才抵周村家里,子婴病逝,太夫人恐母伤痛,殡殓之际哭不发声。太夫人侍汤奉药,寝不解衣带,也没有留住婆婆。1880年(光绪六年六月),母丧,太夫人极哀尽礼,朝夕奉祀,一如生前。

太夫人侍尊亲,至孝!

周公忙于政务,教养子女的重任自然由夫人担当。周府子孙满堂,嫡庶无异,个个成才,太夫人功高至伟!

“有男子六,四为夫人出,二庶出;女三皆庶出,夫人皆视如所生。夫人男孙二十,女孙二十二,曾孙男女各四”(周馥)。

太夫人长子周学海,壬辰进士、花翎二品衔,浙江候补道;次子周学铭,壬辰翰林、花翎二品衔,历署江西按察使湖南特用道;次子周学熙,癸巳举人、花翎头品顶戴,长芦盐运使署理直隶按察使;次子周学渊,癸卯经济特科、花翎三品衔,山东候补道;次子周学辉,癸卯举人、花翎二品衔,湖北候补道。长孙、承重孙周达,三品荫生花翎、盐运使衔、分省试用道;次孙周逵,江苏候补知州;孙周暹,候选通判;孙周进,候选通判……至德周家满门皆贵。

第二,善忠。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爱国、忠君成为孝的一部分。

太夫人的忠,主要体现在辅佐夫君和教谕子女上。

周公:“数十年来宦游南北,夫人皆随之任所”。“余任直臬最久,平反大案极多,夫人常劝余审慎矜恤;及余屡请告退,夫人常料检行装待发,绝无一毫留恋意。黔娄(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学家)有言: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我少时当以此语自警,夫人淡泊出于自然,未尝以贫富一撄(扰乱)其心。”

周学熙回忆:“戊子尚书公升直隶按察使,兼办永定河工,特加头品顶戴,是年伯兄中江南举人,仲兄中顺天副贡。辛卯仲兄中顺天举人,壬辰伯兄仲兄同榜成进士。癸巳熙中顺天举人,癸卯七弟学渊举经济特科,九弟学辉中顺天举人,一门鼎盛,乡里以为荣。太夫人欿然如不足,犹谆谆勖以立身行己之道,及时建树,无负科名。”

多年的颠沛流离,太夫人积劳成疾,甲午中日战争后寓居扬州,太夫人命守土四方的儿子:“尔毋以我为念,应乘时建功业,报国家以继尔父之志。”

1907年9月周学熙升署直隶按察使,10月以北运河工合拢得赏头品顶戴。太夫人传谕曰:“尓宦迹多从尓父后,尓当益勉为忠荩,毋坠家声,此之谓继志述事,毋遽言退负国厚恩。”

太夫人忠于国事,其情殷殷可鉴!

第三,善慈。

太夫人的善事举不胜举,其中慈善事业尤为突出。无论规模、受惠面,还是时间跨度,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开至德县之先,开安徽省之先。

随夫进津后“家境虽渐裕,太夫人仍布衣蔬食,事必躬操,后历山东、江南、两广,从居节署而勤苦俭约,始终不渝。尝谕不孝等曰:持家贵勤俭,吾生于忧患,安之若素矣。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又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可不惧哉!愿后世毋忘前人积累之艰辛也”(周学熙)。

太夫人去世后,家人检点遗物,金银首饰不过寥寥数件,不及平常人家;至于珍珠玛瑙等珍奇之品,一无所有。

太夫人处尊荣富贵凡二十多年,不改俭朴、慈善的作风!

太夫人平生最好善济。周公做官做到哪里,遇灾莫不组织捐资济赈,每当此时太夫人必率先响应,捐衣捐物。遇见相邻贫困,也惟恐施援不及。亲族中有月给、有季给、有岁给;不仅给钱,还送衣送物,终年乐此不倦。即便无厌求助之人,家人想阻止,太夫人却说:“吾从困苦中来,深悉贫人待拯之殷,宁失之宽,毋失之严也”。

太夫人节缩衣食,历年积蓄数千金,存于钱庄,以息抚恤孤寡、贫困、无靠者。晚年太夫人改置田千余亩,设立乐济会,成为至德县乃至安徽省首家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慈善组织。吴太夫人亲自创办慈善机构感动了皖抚大人,乡民奏准当朝,在县城南门岭为她建造了一座牌坊“乐善好施”坊,以彰善德。

太夫人不仅身体力行行善事,还要求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以至周家善事遍及全县、惠及之人不知其数。

据周学熙所撰《敬慈善堂记》载:“太夫人尝谕熙曰:吾邑地瘠民贫,兵燹之后,生计愈绌,欲图补救,端在教养,此吾之志事也。若异日得有寸进,当力谋所以继述之”。

吴太夫人逝世后,吴太夫人倡导的慈善事业在家乡得以发扬光大。周家工业在华北引领中国现代化;周家善事在江南,造福桑梓。

“岁逾戊申(1908年),始创办农林公会,以治荒秽为劝民之初基;庚戌(1910)设医院,以济贫病;丙辰(1916)办积谷,以备凶荒;戊午(1918)添设医学传习所,以造就医士;庚申(1920)辟蚕桑试验场及讲习所。以究土宜;辛酉(1921)更就乐济会,推广残、老、嫠(li,寡妇)、婴四项恤款,以期普及;又筹设商业讲习所,以拓生计。”

周学熙孙女周淑贞回忆:“初吾祖以吾曾祖母(即吴太夫人)逝世时,曾有怜悯桑梓之遗言,遂独捐资办农林公会于至德,建会址、设试验场。先于官试办,并集各乡士绅,添设分会。所有官民荒地,慨予造林,严禁冬令烧山,历十余年颇有成就。而吾祖于追念慈母之意,历久不忘,遂更创敬慈善堂,以总司其所办故乡社会事业。延宿儒姚仲实、陈朝爵办宏毅学舍,以崇模学、敦行谊;延国医彭星台,办医学讲习所及施诊处;复设蚕桑讲习所。以培育致用之才;复有残、老、嫠、婴,按月救济金,以恤生民之穷苦无告者;又以吾乡人道出长江,必经东流渡口,因造趸船,以便商旅;复办本邑三乡(至德原分为上、中、下三乡)积谷,仿古常平仓办法,自捐谷六千石,分存三乡,每年春夏之交,平粜济荒;更设义学于各区,以辅助地方教育之不及;设图书馆,以开通民智”。

吴太夫人的善心善事,洁净了周家,造福了家乡,影响深远。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