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池州、建德等地的地方志,阅读《全唐诗》,就能探究出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对“咸通十哲”之一的周繇有一片真情。
请先看史料,了解周繇人生中的一段大致经历。
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周繇,为河南尉,秩满,归隐九华山。乾符(874—879,笔者注)中,调福昌尉。黄巢兵起,归隐九华山。
此则府志,强调了周繇(841—912)的归隐思想。两次归隐目的不同:第一次归隐,隐而求仕;第二次则是乱后隐而避世。
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在周繇卷记载:“周繇,字为宪,池州人,晚唐诗人,‘咸通十哲’之一。家贫,工吟咏,时号为“诗禅”。咸通十三年举进士及第,调福昌县尉,迁建德令,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诗一卷。”
可见,《全唐诗》强调其诗学地位和官职升迁。
清宣统二年的《建德县志》曰:“周繇,咸通十三年进士,本县人,仆射王徽称其孝友可以表俗,奏为本县令。”
此则县志强调了其孝友之德可以作为百姓的表率。依据《全唐诗》可以推断,奏为建德令,应该是在他第二次归隐九华山之后。
《负暄闲语》写道:“时仆射王徽称其孝友,荐于朝,仕至御史中丞,《全唐诗》选有诗一卷,唐时称公未‘诗禅’,池州文学,自公启之。”
《负暄闲语》的记载援引并综合了前面的史料,最后强调了周繇对池州文学的影响。
根据上述四则文献资料,周繇的大致经历有:先为河南尉,秩满,归隐九华山;咸通十三年举进士及第,调福昌县尉;黄巢兵起,第二次归隐九华山;仆射王徽称其孝友,奏为建德县令;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
周繇约三十六岁担任福昌县尉,福昌县与洛阳紧邻,距离开封三百里左右,有驿道通往长安。他本人年富力强,正待建功立业,福昌乃要冲之地,大有可为。可是不久黄巢兵起,社会动荡,他产生了归隐之思。陶渊明多次隐居田园,王维多次隐居终南山辋川,孟浩然常隐居家乡襄阳鹿门山。周繇因为第一次曾归隐九华山,所以此次归隐就自然想到家乡的九华山。
而此时,周繇的同龄人也是同乡人的杜荀鹤(846—904),家在石埭(今石台),很巧的是,他也因为黄巢起义席卷山东、河南一带,从长安回到家乡。
《全唐诗》杜荀鹤卷记载:“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的生活。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尝自谓‘天地最穷人’。”
比较可见,周繇与杜荀鹤的有许多共同点:一是同龄同乡(石埭与建德相邻);二是家境都贫寒;三是擅长作诗,诗歌影响大;四是多次还乡隐居,尤其是黄巢起义后都回到自己的故乡。
可以说,周繇在家乡找到了知音,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与慰藉。周繇见到杜荀鹤,离别时杜荀鹤作诗送别。《全唐诗》上有杜荀鹤的《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诗曰:
“少见古人无远虑,如君真得古人情。登科作尉官虽小,避世安亲禄已荣。
一路水云生隐思,几山猿鸟认吟声。知君未作终焉计,要著文章待太平。”
诗题的意思是送别福昌县尉周繇归省父母又谋划隐居之事,少府,唐代对县尉的尊称,归宁,此处指男子归省父母。首联中作者称赞周繇有古人的远虑;颔联中作者评价周繇官职低微,但人生追求的境界之高与孝友之德值得荣耀;颈联中作者想象山中猿鸟还认得曾隐居于此的朋友,作者希望朋友隐于山林,融于自然;尾联中作者看到朋友官隐未定的矛盾心情,劝勉朋友乱世中不必做官,暂且著书立说以待太平时代的到来。可见,杜荀鹤对周繇的思想品德怀有怀有钦佩、羡慕之情,有对周繇准备隐居的认同之感,有对朋友奉劝的殷殷之怀。
后来,也许是在这位同乡人的影响下,周繇还真的暂时隐居在九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