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赴周家山祭扫途中作九首》浅析

金远亮|发布时间:2019/10/17 15:58:06|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2457

(一)

两面青山树万枝,车声轭轭路逶迤。一肩行李黄尘晚,记得垂髫上学时。

(二)

当年落魄避兵场,今日衣冠迓道旁。席帽蓬车仍故我,世人眼底自炎凉。

(三)

六年负笈受心知,鸾凤曾将远大期。四十余年重问路,门生已到白头时。

(四)

曾闻绰楔表祠堂,又扫荆榛起栋梁。莫怪未衰生白发,半生眼底几沧桑。

(五)

帝命还乡荐藻蘋,荒溪草木亦知春。周家山里唐山寺,人道唐贤有后人。

(六)

当年勤苦足星霜,忠厚传家卜后昌。今日九泉心慰否,孙曾衣锦拜泷冈。

(七)

恤贫一日散千金,百里亲朋感叹深。非是沽名非种德,睦姻原为体亲心。

(八)

岭上馨香七百春,岁时牲酒走村邻。英灵不灭青山在,血食何尝藉后人。

(九)

破屋炊烟远近村,当年留客意温存。可怜乱后亲朋尽,为问几家遗子孙。

 

 

浅析:

《负暄闲语》记载:“按旧谱,自一世祖至七世祖,又十一世祖,皆葬周家山。”从组诗中的“半生”“四十余年”“帝命还乡”等词可推测本组诗作于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余时升直(直隶按察使,笔者注)奉旨准假一月回籍省墓”。

第一首,作者一行人驾车走在山路上,两面青山,树木茂密,在绵延弯曲的路上,传来马车之声,看到有人肩挑行李走在扬起灰尘的路上,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童年时上学的情景。

第二首,写途中见到的百姓。他们当年曾经避战乱走他乡,今日穿衣戴冠在道旁迎接我,不管读书时还是坐在蓬车时,我依然是我,但是世人眼里自然有世态炎凉。席帽,指读书人头饰。

第三首,回忆起王介和先生。“余年十三始就外傅袁家山王介和先生”,当年先生期望我成龙成材,教导我树立远大志向。四十多年后再来拜先生墓,学生我也头发花白了。有功业不能大成感伤、有辜负师长的遗憾。

第四首,写唐山寺。“余幼时族人曾悬匾额于唐山寺”,“寺毁兵燹,至是予复邀乡族建之”。《负暄闲语》记载:“光绪六年,余邀许、计诸绅重建唐山寺……以祀唐代葬周家山八代之祖。”不要怪我年过半百,未老先衰,因为我半生以来历尽沧桑。

第五首,抒发回乡祭扫的自豪感。“帝命还乡”指的是“余时升直奉旨准假一月回籍省墓”。“唐山寺后祖墓,族人失祀多年,遂不知墓所在。余葺祠堂三楹,按谱牒立栗主,以祀先代之葬兹土者”。祭祀途中,野外溪水、草木仿佛也懂人意,途中还听到当地人称赞周家自唐朝周繇之后人才辈出。荐,献,进献祭品。藻颦,指祭品,白居易有“渚蘋溪藻犹堪荐”的诗句。

第六首,回忆自己的祖父母。祖辈勤劳困苦,披星戴月,历经寒暑,以忠厚传家,赐福后代。我也像欧阳修那样祭拜祖墓,九泉之下你们心有慰藉了吧。《负暄闲语》记载,“迁我祖父母于秧田阪之马鞍岭”,“祖母尝指我曰:‘尔慎无忘我平生困苦也。’”“幼年吃苦耐劳,有人所难堪者”,“尔他日成名,恐我不及见也,可将我平生艰苦……祭我”。诗人此时百感交集。泷冈,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抒发自己对先父先母等先人的肺腑真情。

第七首,想起周家先人体恤贫困,品德高尚,名扬县邑。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积德而积德,原来是实践传承家风文化。

第八首,回忆起十八世祖泰星公。“十八世祖泰星公,宋徽宗时为振武将军,殁葬贵池冲岭巅,时显神位,至今香火不绝”,祭祀的牺牲等祭品分发给乡里百姓,精神长存,青山有幸埋忠骨,前来祭祀的百姓很多,每年祭品的提供哪里还要依靠自家后人呢。血食,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第九首,写乱后百姓惨淡情景。炊烟从远远近近的破屋上升起,当年留客心意温存。乱后亲朋都不在了,村里户口稀少,一片萧条。周馥类似诗句有“乱后千家百不存,几家遗福到儿孙”。

组诗描写了诗人自己赴周家山祭扫途中的所见所闻,如看到青山树木、逶迤山路、傍晚黄尘、村庄炊烟、路边百姓、乱后萧条的景象,听到车声轭轭、百姓称赞的声音;回忆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如孩童时负笈读书、重建唐山寺等;抒发了自己所思所感,如世人的生活状态令人怜悯、自己的两鬓华发的感伤、先祖们的贤德要继承。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