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倒塌的吴太夫人慈善牌坊,上面繁体字“积善有余庆”五个大字清晰可辨
在东至县城南门岭岭上岭下原立有七座牌坊,其中坐落在周村纸坑山周氏宗祠广场前赫然耸立着的慈善牌坊,就是清朝光绪皇帝敕建并赐楹联一副:积善有余庆,流芳启后人。光绪以此楹联褒奖晚清重臣周馥原配夫人——吴太夫人育子有功,行善有绩,以彰其德。吴太夫人,1835年生于建德县(现为东至县)尧渡镇尧渡老街,逝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扬州寓所,享年七十三岁,安葬在县城南花园乡桃源横山坂。
富有传奇一生的吴太夫人的事迹,不仅坊间广为流传,也感动了各级官府。吴太夫人逝去以后,乡间呼声一片要官府为其申报立牌坊。明、清时期为人立牌坊是有规定的,必须层层申报,最后朝廷皇帝钦批。当时护理安徽巡抚沈曾植体察民意,在吴太夫人去世的第二年,就根据建德知县和太平府教授的申报,遂向当朝皇帝奏请建坊片:“再据署建德县知县徐景镛详,据前署太平府教授欧阳大观等禀称:本邑已故一品命妇周吴氏,为前两广总督臣周馥之妻,姆教素娴,乐善不倦。当咸丰同治年间,遭粤匪之乱,流离转徙,目击戚族凋零,随时周济,历年节省衣饰,积银一万两,存典生息,专赡本族及亲戚中孤寡极贫者。嗣因典闭,存本半亏,复助四千金,置买芜湖县水田一千亩,以为永远施济之用。计众人受其惠者,垂三十年。现已身故,未忍听其湮没不彰,按例应请奖,禀由县府造册加结,转详到司。臣在署藩司任内,具详前护抚臣继昌,未及核办出缺,留交前来。臣伏查,已故命妇周吴氏寿逾七旬,封崇一品,持家俭约,宅性仁慈,五子同登科甲,传佳话于千秋,万金克赡宗亲,播贤声于一邑,堪资矜式,宜荷褒扬。按定例:士民于善举,捐银一千两以上者,均准奏奖。今周吴氏所捐之数已及十倍,合无仰恳天恩俯准,照例建坊,给予‘乐善好施’字样,以昭激劝出自鸿慈。除册结谘部外,谨会同两江总督臣端方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七日,奉朱批:“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
“乐善好施”牌坊建成以后,光绪皇帝的所赐楹联赫然镌刻其上。这不仅对吴太夫人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昭示着周氏家族的繁盛和兴旺。吴太夫人的“积善”影响着她的后人为家乡修万善桥,筑洋灰坝,建学校、医院……至今乡人仍然受益。他们的后人不管远居海外还是近居国内,都不曾忘祖,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真是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由于吴太夫人的善举和善德的积累,造就了周氏家族枝繁叶茂、五世而昌。科举时代学海、学铭、学熙、学渊、学辉“五子登科”,中了进士、举人和拔贡等科举。近现代周家人才辈出,遍及海内外,集中起来能办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为吴太夫人而立的慈善牌坊在文革中被毁,在残存的牌坊乱石中,“积善有余庆”正楷阳文镌刻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牌坊虽塌了,但吴太夫人“乐善好施”崇高品质和怜助孤寡的可贵精神,一直昭启着后来人,永驻乡民心中。
这是牌坊的其它部件
周氏家族文化研究会的马特在拍摄收集牌坊资料
这是周学熙用自己生产的第一代洋灰(水泥)建造的周氏宗祠遗存的框架
这是水泥仿木构建,太逼真了!就是现在的工匠也未必能浇筑如此形像的仿木构件。
这是睡卧在周村一家庭院里的刻有文字的石雕。凡凿有文字、图形的石头可能就是文物!
这石雕上的图形就是一条腾云驾雾的龙,雕刻技艺高超,线条饱满而流畅
两棵百年桂树的馨香氤氲着古老的周村,更增添了周馥故里的神秘与庄重
这口坐落在当年周家书房旁的古井现在依然保存完好。据说当年周馥等在念书口渴的时候,就用竹筒取水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