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城走出的两位总理的老师

姚北生|发布时间:2016/7/10 16:05:33|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2993

尧渡梅城为原至德县(今属东至县)县治,因宋时梅尧臣于景祐年间任建德县令,梅公为人诚厚,清操自守,“志高而行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有德政,人去民仍思之,宋嘉定年间邑令柴梦规,改白象山之半山亭建梅公亭以祀,并将县治以梅城为名。说到梅城自然想到梅城周村周馥家族,从梅城走出的两位总理的老师与周家均有一定的渊源,还得从周学熙在梅城创办宏毅学舍开始。周馥四子周学熙为兴办家乡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1922年将自己在家乡的田地233.8亩,房屋16间的收入的七成,在梅城敬慈善堂(敬慈善堂是周学熙1920年创办,在梅城南门计家购得土地10余亩,建敬慈善堂,意在不忘故先考妣周济慈善之遗训。敬慈善堂设堂长和堂董各一人,总理周家所设置的教育、医疗等慈善事业,周学熙自任堂长)旁建舍屋开办宏毅学舍。“宏毅”取《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朱熹释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其任而致其远”。可见周学熙在家乡创办教育的良苦用心。

吴太夫人去世后,周学熙自言:“余前以服官少暇,且财力不逮,故无所举建。今吾母见背,道言在耳,敢不加勉”。据《周学熙自述》记载:(周学熙)创办秋浦宏毅学舍“与普通学校性质不同,凡来肄业者,须专心向学,切实用功,以服从学规为主,严订章程学规及课程”。以“中国旧道德旧文学(国学)为根本,辅以英文、数学及新知识之切于实用者,以期养成任重致远之人才”为宗旨。宏毅学舍聘请的教师不乏大家和名家,主要有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桐城人,是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方槃君(1865-1939),名守敦,字常季,桐城人,清末进士,民初名儒,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画家。陈慎登(1875-1939),名朝爵,字慎登,湖南长沙人,前清秀才,著名学者、古文学家。疏达(1893-1974),桐城人, 1913年毕业于安徽公学普通科。

学舍实行免费教育,对本县学生学杂费、伙食费等一概不收。学舍一般不收外籍学生,有举荐的学生除外,外籍学生酌情收费,不补贴伙食费。其中李诚(1906—1977)为客籍学生,李诚原名泽宗,字敬夫,贵池县人(现石台县占大镇南源村人)。民国13年(1924年)经清末举人王朝忠举荐,受业于桐城派著名学者姚永朴执掌的秋浦周氏宏毅学舍。民国十五年(1926年)一月考入南京国专。毕业后经姚永朴推荐,投身桐城派传承人、清史总纂马其昶门下,成了马其昶的学生。得到桐城派之真传、受益匪浅。至1949年,先后在桐城马家私塾、郎溪中学、芜湖高商、巢县黄麓师范、阜阳中学、昭明国专、江南文化学院等校执教。1950年分配到黄山管理处工作。1953年经著名历史学家、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处长(后为首任馆长)李则纲举荐,到安徽省文史馆任图书管理员。李诚与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曾任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是文化圈内好友,两家同住省文史馆大院,“文化大革命”期间赋闲在家、人称“活字典”的他,不顾体衰视弱,顶着压力和风险,专心传授停课辍学在家的李克强古文等知识,李克强成为李诚的关门弟子。李诚常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治学乃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他要李克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后来,李克强的学习突飞猛进,李诚逢人便说:“此子日后必当大任”,并引用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的名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来勉励李克强。

1997年5月15日,在李诚先生去世20年后,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追忆李诚先生》一文,回忆“李先生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古今逸事……这种每天近一小时的讲解,谈论夹杂着议论,持续了近五年之久,几乎穿越过我的少年时代”。 其中写道:“李先生也是很重情感的,记得70年代初,我插队乡村,初次远离家门,与父母告别后,当踏出院门,发现李先生已早早站在巷口,向我点头道别,以示送行”。深切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缅怀之情。称李诚先生“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战局的发展,安徽大半沦陷,战区及沦陷区所有中学均被迫停办,省主席李宗仁组织创办临时中学以收容流亡青年,在立煌(今金寨县)、舒城、宿松、至德四个山区县开设四所临时中学。原东流县大渡口镇省立工业专门学校被日军骚扰侵占,部分师生汇集在原至德县梅城宏毅学舍成立省立第四临时中学,1938年3月开学。校长桂丹华,教务主任叶子镜,高中部主任慈浩然(兼英语教员),初中部主任朱伯健(兼地理教员),师范部主任桂惜秋(张恨水的妹夫、兼语文教员)。主要教员有欧阳良助、徐景斋、张国龙、欧阳纯等。全校有高中三个班,初中三个班,师范专业三个班,有学生近四百名。学校规模较大,师资力量可观,其中多为当时晚境教育界名流学者,学生中亦有思想激进,力主抗日的进步青年。四临中在至德宏毅学舍坚持教学半年。1938年7月,日军向至德逼近,四临中被迫转移,经屯溪乘船至浙江金华,改乘火车到达湖南长沙,后迁往湖南湘西,得到张治中将军的照应,以池州为核心的四所临时中学和三所中等学校合并成立战时临时中学,几易其名后,创立国立第八中学。国立第八中学全校共11个部(后改名分校),96个班,380多名教职工,4000多名学生。校本部设在所里(今吉首),11个分部遍布花垣、保靖、麻阳、洪江、乾州等湘西各县。初期主要是安徽的流亡青年,到了中后期,则主要招收后方来的学生,其中湖南各地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初二部和高二部在花垣,花垣是国立八中最主要的教学基地。1944年10月,从广益中学毕业的朱镕基,离开饱经日军侵略之苦的长沙,远涉千里,徒步新化、溆浦、辰溪、泸溪,到达湘西,考入国立八中永绥(1952年永绥县更名花垣县)高中分校,在湘西永绥度过了21个月的流亡中学生涯。欧阳良助时任永绥高中分校校长,并兼任朱镕基所在班级的数学老师。国立八中规模最大时有师生5000余人,在湘西八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抗战建国”人才。1946年,八中复员回皖,其高中分校校长欧阳良助所带领的师生回到贵池,建立省立贵池中学。朱镕基总理于2001年4月回到花垣八中旧址,写下了“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的动人诗句。

欧阳良助(1900—1975),乳名伯漧。字冒舆,号佽寰。今东至县洋湖镇北山村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十五日,池州驻省中学校毕业,民国7年(1918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主攻数学。五四运动中,他作为武昌高师的学生代表,参加在汉口举行的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民国11年(1922年),良助大学毕业,先后在省立第四农业学校(宿县)、省立第五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均在芜湖)任数学教师。民国14年,他与宫乔岩、李克农、钱杏邨等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在芜湖创办私立民生中学。不久,民生中学被北洋军阀政府安徽省警视厅视为“宣传赤化”,勒令停办,他始参加国民党。民国16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攻克秋浦县城,成立国民党(左派)秋浦县党部,他被推为常务委员。后不甘与国民党右派为伍,毅然辞去国民党秋浦县党部执行委员职务,返回教育界。从民国18年至26年,他先后在贵池、六安、阜阳等县的8所学校任教。七七事变发生后,安徽省政府在至德县创立省立第四临时中学,任该校教师。后省立第四临时中学奉命迁到湖南湘西。从27年至34年,他先后任国立第八中学高中第三部(湖南洪江)教员,并任八中第二部(湖南永绥)教员、主任及八中分校校长。

抗战结束后,国立八中部分师生迁来贵池,就地招收新生入校,校名为安徽省立贵池中学,他被任命为校长。1950年6月,欧阳良助出席皖南区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此后,他被推选为安徽省第一、二、三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从1949年9月至1953年4月,他是贵池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1959年7月,他被选为贵池县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11月,连任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在1956年12月举行的贵池县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一次会议上,良助被选为贵池县副县长。到1966年上半年,连任三届。1975年春节前夕,欧阳良助赴南京探望胞弟惠林,因舟车劳顿,感受风寒,引起肺、心、脑并发症,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75年3月28日在南京市工人医院逝世。安葬在贵池城南齐山。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