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山唐山寺后山上有一块周氏墓碑,时有文人墨客到唐山寺访古寻幽,常有人对此墓碑上的人物进行介绍和评述,但大多数的说法都是半是清楚半是糊涂,在说墓碑人物之前,先了解周氏家族与唐山寺的渊源。东至周氏家族世代福泽延绵,家学渊源,据周氏宗谱记载家族始祖为“东周君鸠牧”,世代为官,周家第34世祖周访(646年-719年)即东至周氏始祖,由徽州婺源七都迁秋浦(今东至县)秧田畈。周访,字咨臣,唐高宗李治时任御史中丞,后调任荆州刺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代唐称帝,周访因避武则天之乱,遂弃官归,自号曰隐庵,隐居山里,以唐山寺作为避乱之所,在此生息繁衍,访生廷达,廷达生濬,濬生则迩,则迩生承明,累世皆隐居诵读,秉持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风。至五世组承明生四子,长曰缙,次曰绅,三曰繇,四曰繁;缙、绅迁于舒城,繇、繁迁于城东纸坑山。周氏四世以上祖墓均在周家山唐山寺周边。 至周繇(841年-912年)(唐咸通十三年(872年)进士,诗有盛名)时迁至至德县城东门外纸坑山,此时唐山寺几近荒废, 周繇、周繁兄弟迁于纸坑山后,将房屋交给唐山寺,使唐山寺得以为继。周馥在《周氏宗谱》谱末跋语记曰:“繇、繁二公舍秧田畈宅为寺,迁居纸坑山,秧田畈所舍之宅即今唐山寺也”。现唐山寺保存的《周家山祠堂记》载:“中丞兄弟因舍所居宅为兰若(兰若为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即寺庙)。据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德县志》记载:“唐山寺在县南三十五里,昔系周繇舍宅为之”。 清光绪戊寅年(1878年)周馥携夫人回乡探望病重的母亲,6月,周母叶太夫人病逝,周馥悲痛伤感,“贫不克养,贵则亲亡,于世怎能心安”,遂不作经世之想,在家守孝三年。周馥在家守孝期间,解决好田地山场和寺产后,针对唐山寺现状,周馥邀集乡贤,于光绪庚辰年(1880年)牵头出资重建唐山寺,据周馥《重建唐山寺记》载:“余邀首士抄溪山许恩洞、小麦铺陈万和、濑滩计振兴等分投募资一千数百元照旧式复建,众首士以为数十里斋醮之事均归庙僧应之不可废也,数月间竟集银一千数百元,得速成且选僧名脱凡者住持,脱凡颇勤苦力作,田尽垦辟,香火始盛”。
20世纪50年代,唐山寺地藏殿、十王殿被拆除用建公房,“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修建水库,仅存的唐山寺和周氏宗祠拆除殆尽,寺内和祠内物品后来大都毁尽。1993年始,当地人准备重建唐山寺,周学熙孙、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绍良一直关心唐山寺建设,并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唐山寺题写寺额。周绍良于1995年4月4日致函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请仁德法师代为发起募缘活动, 1995年5月10日,周绍良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名义联系九华山仁德大法师共同作为发起人,发出“恢复重建唐山古寺募缘倡议书”。唐山寺历经风雨,多次毁于兵燹。屡毁屡建,与周氏家族的渊源不无关联。
周家山曾是周氏祖坟山,并在唐山寺建有周氏宗祠,周氏四世以上祖墓均在周家山唐山寺周边,五世之后葬于周家山的极少,据记载仅七世锦韬、十世锦二葬于周家山,后也有少数迁葬于此,周馥的祖父周乐鸣和祖母余太夫人墓迁葬于周家山马鞍岭。唐山寺后山周氏墓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迁葬的,碑文字体竖排,右下为:宣统三年十月初五;主体部分为:皇清诰封赠荣禄大夫曾祖考讳光镕公诰封一品夫人曾祖妣余李太夫人之墓;左下为:曾孙:(从左至右)周明庆、明保、明诒、明捷、明锦,元孙:遂良敬立。周氏至二十七世主要分为景华、景祥、景春、景昂、景明五大股,至三十世开始有辈行为“国之大有文,礼乐光宗学,明良启俊贤,赞育庆咸若,忠厚自延昌,显扬在振作”。周光镕与周馥父亲周光德同为景祥支下,因景祥股乐奏长子光初早殇,继景昂股乐领次子光镕为嗣。光镕,乳名百祥、字作善、号书田,六品军功候选县丞,诰赠荣禄大夫,嘉庆丁丑年(1817)八月生,娶余氏亭子岭在岐之女,诰封一品夫人,生一子宗传,生一女森娥嫁木坑山倪门,续娶李氏,光镕卒于光绪四年(1878),葬历山保。光镕之子宗传,乳名养生、字体仁、号恕斋,诰赠荣禄大夫,生于道光戊戌年(1838)十月,娶朱氏庙竹湾七房必才之女,诰封一品夫人,宗传殁于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初看墓碑,参照张治安先生编著的《东至周氏家族》,周明捷等是周学铭的儿子,应是周馥的孙子、周光德曾孙;而墓主则是周光镕,不免让人生疑,因周光镕之子宗传早殁,膝下无子,周馥母亲叶太夫人念同宗之谊,将周学铭出继给周馥(原名宗培)族弟周宗传。周学铭,周馥次子。乳名平瑞,字申之,又字味西。光绪十四年(1888)周学铭中顺天副榜第七名。光绪十八年(1892)中二甲进士第四名。周学铭进士及弟,庶吉士后散馆以知县;四川省蓬溪县、江津县任职,也提升道员后被授二品衔,改江西候补道,再署江西按察使,1904年因父任两江总督,循例回避,改任湖南候补道。1910年,周学铭接受父命,潜心纂修《建德县志》。周学铭咸丰九年(1859)八月生,宣统三年(1911)三月病故于芜湖。据《周氏宗谱》记载:周学铭“宗传之子,系馥第二子入继。”
周学熙在《吴太夫人事略》中记述周学铭出继经过:“壬申(1872),尚书公(指周馥)以道员调北洋,太夫人奉先祖母至天津。族祖光镕公,子逝而无嗣。于例,吾支不应为之后,先祖母念同宗之谊,遽以仲兄许之。时仲兄方十四岁,太夫人迫于姑命不敢违,乃挥泪遣仲兄随先祖母归里”。《周馥年谱》也有记载:“学铭幼过嗣本服族弟宗传为后,遵我母命也。论例本可不继,惟念母命已许。且我服内景祥公支下,太平时有十余家,今仅存三家。宗传又无后,是只二家矣。我体祖宗之心,不分彼此,使彼数房祖墓皆有祭祀”。
周学铭娶汪氏生六子,生四女,长津全,嫁胡门;次蕙全(早殁),三女满全(早殁),四女孝全,嫁徐门。而墓碑上曾孙名下只有五人,因其长子明启,生于光绪五年(1879)八月,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早于立碑时间宣统三年。二子明诒,字仲谷,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花翎郎中衔,过继给学铭弟学涵(学涵16岁病殁)为子;1946年,周学熙曾作《仲谷侄六十寿》:回忆龆龄雁序偏,于今白首梦重圆。欣看贤阮逢周甲,俨似同怀享大年。世泽已觇能绪缵,书香尤喜有灯传。待将共享期颐寿,堂列孙曾舞彩筵。三子明捷,字叔敏,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娶谢氏,生五子,豫良、遂良、介良(继明锦为嗣,兼祧明保)、卫良(继明诒为嗣)、炳良。四子明保,字季泰,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五子明锦,字絅章,号恧厂,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监生,县丞衔,喜治印,幼承家学而独嗜刻印,临摹创作之勤,常废寝忘食,治印不囿于皖、浙门户之见,能上溯三代籀古之文,下及秦汉金石之刻,又复博参六朝唐宋之体,旁收封泥龟卜之字。因长期伏案奏刀,竟致肺疾,民国5年(1916)病殁于扬州。周叔弢为检理遗作,籍为《恧厂印存》一册,并写有序文:“从弟絅章为仲父味西公第五子”。“絅章于篆刻若有天授,少小出笔便自不凡。虽天靳其年,未造巅极,而视今世俗制所谓刻印家固自倜然有别矣”。六子明庆,字善长,监生,县丞衔,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月,据周叔弢在《恧厂印存》序文记曰:“(明锦)又遭六弟善长之丧,南北奔走,伊郁于中,病倾剧,后四十日遂殁于扬州,年甫二十有二也”。由此可确认明庆也殁于民国5年(1916),时年18岁。墓碑上元孙名下只有遂良,遂良为明捷次子,其长子豫良可能在宣统三年十月之前已殇,介良、卫良、炳良并未出世。另在墓碑中,未见光镕子宗传、孙学铭的名讳,盖因宗传殁于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学铭在宣统三年(1911)三月病故于芜湖,均在立碑日期宣统三年十月之前。而今,百年之后,墓碑静静地立在那儿,历经风雨,字迹仍然清晰,历史长河静静流淌,似水流年,斯人已逝,但愿后来者长存幽思。
2013年10月26日,周氏后人一行:周启晋(周馥元孙,周学熙长曾孙,杰出的佛教学者、教育家周叔迦孙,作家、红学家、敦煌学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绍良长子)、周启朋(周馥元孙女,周学海曾孙女,著名民族实业家、古籍文物收藏家、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周叔弢孙女,北京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英语界著名教授、学者周珏良次女)、曾新民(周启朋的先生)、周启芹(周馥元孙女,周学海曾孙女,著名民族实业家、古籍文物收藏家、全国政协六届副主席周叔弢孙女,高级建筑工程师周艮良三女),到唐山寺拜祭先祖,启晋先生来到周光镕墓前,虽不熟悉这些明字辈的叔祖父和遂良堂叔,笔者给他拍摄站在墓前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的沉思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