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寺位于官港镇秧畈村周家山村民组水库旁,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据开山祖师墓塔前的石碑记载,唐山寺开山之祖乃唐玄奘的徒弟,镇江金山寺弘法紫衣大德和尚,迄今已有1350多年历史。在东至县的寺庙中,由佛学家赵朴初先生题写寺名的唯有唐山寺。
周馥家族与唐山寺的渊源
早在周氏远祖周访(646-719)在唐高宗咸宁(670)时被授荆州刺史,因天授元年(690)武则天代唐称帝,而避乱弃官迁到本邑唐山后,六世周氏先人皆葬于此。直到周繇、周繁(845-907)遂舍唐山宅为寺,迁居今东至县尧渡镇纸坑山,并将唐山易名为周家山沿用至今。
唐山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早在清咸丰初年(1850)战乱致庙毁僧逃。光绪四年至九年(1878-1883),六年间周馥斥资重建唐山寺及周氏宗祠。重建后的唐山寺有地藏殿、十王殿、大佛殿、观音殿、文昌阁、周氏祠堂、僧房,紧靠文昌阁的周氏宗祠内供奉周氏家族历代祖先牌位及石刻碑记,文昌阁前有一状元台,大佛殿后侧还建有小心亭,是集亭台楼阁为一体、具有唐朝风格的恢弘寺庙建筑群,也是唐山寺佛法活动的全盛时期。唐山寺在这期间被称为周氏唐山寺。寺周围的山场和几十亩水田收入,供寺内僧人供奉香火用。
唐山寺现收藏15块不同时期的雕刻石碑,有功德碑、“周氏宗祠”石匾,有由周馥撰文,其二子周学铭书写的“周家山祠堂记”,有宣统二年周馥记载的“周家山祖坟墓地誌”“周家山记”。另有“小心亭”诗碑。“唐山寺”诗碑、“光绪禁碑”“唐朝开山祖师碑记”等。还收存中国佛教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唐山寺”手迹。
光绪禁碑重现唐山寺
一座距今131年清朝光绪年间官府设立的禁碑,于2009年周家山村民建房时被挖掘交给唐山寺收藏。该石碑高12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正面镌刻有800字的行书文告,四边镶着云彩图案。禁碑是清光绪伍年拾贰月,钦加五品衔特授建德县正堂为唐山寺庙产业及山林纠纷而立。
碑文先陈述周馥家族在大唐贞观时,弃官隐居于唐山,直至六世方舍唐山宅第为寺,迁居城东纸坑山。并将唐山易名周家山,山上葬有几代周氏祖先。后因清咸丰初年,战乱致庙毁僧逃,无人理事,庙产及田地山场被人侵占。经周姓家人呈报,现准误占庙产和误砍山林者,自行归还既往不咎。倘有人士买卖庙产,有契约为凭,当由周府业主措备原价赎回归庙。最后方以县衙告示之后,众人不得再生事端,如有不听理论,持强侵占,当依律公断,切切特示。
禁碑文告中多处以协商调解的方式,处理民间纠纷,这在封建社会中实属少见。据史料记载,光绪四年(1878)正值周馥因母病逝在家守孝三年。当时周馥官高位显,却依然勤政爱民,惠顾桑梓。不以周氏宗族势力为难乡邻,而是请求当地县衙出面调解,难能可贵。该禁碑为研究周氏家族和当地乡风民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少年许世英赋诗唐山寺
唐山寺旧时境内群山起伏,古木参天,浓荫遮日,竹海碧波,地势雄伟。周馥出资重建唐山寺后,古寺的每一处景色历来都被文人名士所敬仰。曾在段祺瑞政府中担任国务总理的许世英,少年时从官港兆吉山的许村家中,常到唐山寺小心亭中读书、游览。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仅13岁的许世英在此曾作一联:唐朝沿见前贤迹,山势犹如太古风。并作《小心亭》诗一首:“周家山丽唐山寺,中有唐贤古隐居。清庙百年兴黍稷,旧邦千载识茅庐。桃花水汛来时路,杨柳门停长者车。我爱此中人语静,小心亭上夜观书。”此诗曾刻有碑记,立于小心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