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地处皖南山区的安徽省东至县文庙的屡建屡毁谈起,着重介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著名实业家周学熙于1924年建造的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文庙大成殿,简要分析其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的独特之处。这里将西方古典爱奥尼柱头安在我国近代仿古建筑的柱顶,似可称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奇葩。由此也引起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一些启示。
孔丘(前551-前479),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尚儒学,京城和各州县皆捡起孔庙。唐朝玄宗时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又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朝以后简称为文庙。大成殿,文庙之主殿,是文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北宋崇宁初(1102)年,大殿始以大成为名。
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今已不多见,但其主殿大成殿尚多有遗存。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各朝各代都有大成殿的兴修、修建、复建等建筑活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除了作为古建筑的大成殿的修葺、保护,也有一定的新建大成殿的建筑活动。
本文所述的安徽省东至县的文庙大成殿(第五代)即属此类。
一 东至文庙大成殿的屡建屡败
安徽皖南地区,历史上由于徽商的活跃,徽州文化兴起并日趋繁荣,因而文风尤盛。徽商崇儒,即便在山区,文庙也多有修建。东至县地处安徽西南隅,属皖南山区,虽靠近长江,陆路交通并不方便。纵然如此,早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就始建大成殿(第一代),应属我国较早的文庙建筑之一。
之后,东至文庙曾经历过三建三毁的历史:宋嘉定年间移建(第二代),明崇祯四年(1631年)改建,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元年(1662)年复建(第三代),清咸丰年间毁于兵乱,瓦片无存;光绪年间原址重建(第四代),1891年开工,1896年建成,此时已形成完整的建筑群。据《建德县志》载,文庙原有泮池门二、下马碑石二、棂里门三、大成门三,中有泮池,池上建桥。还有月台、崇圣祠、敬一亭、会馔堂、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宰牲所等建筑。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惜民国初年,又毁于白蚁。
最后一次的文庙建筑活动,发生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原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出资建造,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当时仅存大成殿(第五代),下文将专述此殿。
二 周学熙与东至大成殿
民国时期建造的东至县第五代大成殿,为中国近代复古建筑,虽然采用了原有的宫殿建筑形式,但改为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新型结构。其所以不用传统的木结构,原因有二。一是与文庙所处地理环境有关,一是与周学熙有关。
原大成殿位于东至县东北五里的白象山下,梅城河畔。这里峰凹势坦,正处风口,白蚁孳生,原来木结构建筑毁于白蚁的教训不可不记取。到了20世纪初,水泥、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已经逐渐在建筑中使用,尤其是经过当时在我国实业界已有一定名声的东至人周学熙的策划和资助,终于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成殿的建造成为可能。
周学熙(1866—1947),建德(今东至县)人,字缉之,号止庵,光绪举人。其父周馥(1837—1921),早年为李鸿章幕僚,后渐受器重,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达30多年之久,曾参与筹建北洋海军学校、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等事宜,1899—1901年先后任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又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1917年,被任为协办大学士。也是当时的以为风云人物,东至第四代大成殿既为周馥独捐大洋一万一千二百元而建。
周学熙在中国近代史工业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曾有“南张北周”之说。“南张”为功满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北周”即指当时享誉华北的著名实业家周学熙。
1901年周督办山东大学堂,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2年筹办直隶银元局,次年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开设工艺学堂(后改名为高等工业学堂),督办官银号,显示了他办实业的才干。1906年接办唐州启新洋灰公司,并卓有成效地发展了水泥这一当时的新型建材工业。同时还筹建了滦州煤矿公司,与洋人展开了竞争。他还在北京、天津、青岛、唐山、安阳等地创办玻璃公司、自来水公司、纺织公司、纱厂等企业。
周学熙曾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任袁世凯政府财政总长。1919年以后创设中国实业银行与大宛农业银行,在金融界也有建树。周在祖籍曾兴办了不少社会公益事业,1924年捐资十万两白银重建东至大成殿,即是他近60岁时继承父业为家乡完成的一项义举。
三 西方爱奥尼进了东方大成殿
笔者1986年随皖西南名胜考察组出行期间曾专程至东至大成殿现场考察。考察中突然发现:西方爱奥尼进了东方大成殿,不禁连连叫绝!
在建筑艺术上,该殿仍然采用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庙建筑形式,即宫殿式建筑的处理手法。我国文庙大成殿的建筑规格均较高,多采用宫殿建筑的重楼歇山形式,东至大成殿也然。1896年周馥建成的木结构大成殿,系“按照旧址大小规式建造”,1924年周学熙重建的大成殿仍采用旧有形制,并使用了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有2.1米宽外廊,建筑面积达558㎡,可见规模之宏大。(图1)
该建筑为何人设计已难考证,按周学熙的阅历,请到高手设计并不困难。笔者估计,设计东至大成殿的建筑师应为外国来华的洋人建筑师。
此殿最为奇特之处是:除外檐16根圆柱仍为传统形式外,另外24根内柱(包括16根廊柱)顶部均出现了西方古典柱式中的“爱奥尼”柱头(图2)。
文庙大成殿中出现西方古典柱式中的“爱奥尼”柱头极为罕见,恐为国内仅有的孤例。这种建筑师的“幽默”和大胆,只有外国建筑师才可能具备,也只有主张“中体西用”的周学熙才可能被接受,而受儒学影响较深的中国建筑师是绝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的,也是难以想象得到的。
在建筑技术上,该殿率先采用了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采取仿木建筑的处理手法。
其主体结构,不论是立柱、梁架,还是屋顶,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在当时能够做到,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在结构设计、建筑施工上已达到相当水平。不仅如此,连斗拱、拱间板、不仅如此连斗拱、拱间板、檐椽甚至正脊、斜脊等细部也全为现浇水泥构件。(图3)
檐下16组浮雕栏板上刻有精美的龙、狮、仙、释各种图案。这些在模板制作、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捣等建筑施工工艺方面的高超技艺,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高度,更何况是发生在80年前。整个大殿仅是隔墙、隔扇用了木结构,连地面都是用混凝土浇筑的。据查,该工程系上海某营造公司施工,水泥由天津启星水泥公司供应,钢材来自武汉汉冶萍公司。
此殿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建筑技术成就,曾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至大成殿历经时代风雨,1937年12月曾遭侵华日军的轰炸,并毁坏一方殿顶,凝固汽油弹对整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却无可奈何。1954年由安徽省政府拨款,大殿得以恢复。“文革”期间,屋面的琉璃瓦又被全部揭去,但大殿雄姿依然如故。后又因尧渡河改道,大成殿成滨水之状,被河水年复一年的冲刷,殿脚渐受毁损,终于在1995年5月25日的一场山洪暴发中被大水冲塌,但竟倒而不垮,因其阻水,只得用爆破法将其肢解运走,可见该殿建筑结构之坚固。东至大成殿历经沧桑,最后竞遭水毁,万分可惜。
四 东至大成殿的启示
通过对东至大成殿的这一建筑实例、特例的考察和分析,使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有了些新的启示。
1、需加大我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沿海地区始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内陆地区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我们不要仅仅关注大城、名城、古城也不可忽略小城、县城、山城。本文提到的山区小县城东至,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怎么也不会相信,在我国近代曾有爱奥尼进了大成殿的奇事。由此可见,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的实证研究也还大有文章可做。
2、重视对我国近代复古、仿古建筑营建活动的研究,并做好保护工作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应正确对待“中式”和“洋式”两条发展主线,不应忽视建于近代的复古、仿古建筑。对我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也应该包括对建于近代的复古、仿古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仅从现存的文庙建筑来看,哈尔滨文庙建于1926年,是黑龙江省最完整的仿古建筑群。四川资中文庙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湖南宁远文庙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筑布局都十分严谨。此类近代复古、仿古建筑都应进入研究视野。
孔氏家庙,北有山东曲阜,南有浙江衢州。衙州孔氏家庙始建于来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后毁于战火,片瓦不存。现存家庙建于清道光年间。1998年衢州市政府投资1400万元,动工复建了家庙西轴线建筑群和孔府。安徽东至大成殿是否加以复建,似应一议。
3、加强对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
我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至今仍十分欠缺。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中国固有式”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这一课题,就值得深入探讨。这类建筑,在建筑艺术上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而在建筑技术上用的却是从西方引进的新型的建筑结构处理好这一矛盾是有相当难度的,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这项研究,对当前仿古、复古建筑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传承和借鉴作用。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是1905年由美国建筑师柯林斯设计的广州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马丁堂。中式屋顶,西式墙身,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楼板与屋面板,屋盖仍为木结构,实属砖混结构。稍后,建于1920一1927年的北京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办公楼、图书馆、外文楼等建筑,建于1921—1923年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办公楼、图书馆等建筑,都是“中国固有形式”,也都是采用了砖混结构。
1924年建成的东至大成殿,从梁柱到屋盖全部采用了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似乎应为我国古建筑形式中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例。当然,尚需进一步考证。
1926—1929年建造的南京中山陵祭堂、陵门等建筑也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已在东至大成殿建成之后了。至于1926—1929年建造的哈尔滨文庙,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