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周学熙为了在家乡实现男耕女织的蓝图,在创办农林公会,倡导利用荒山,种植树果后,在下乡葛公镇近郊的花桥开辟了30多亩、在板桥下坂辟有50多亩的蚕桑试验场,并在花桥盖起了两幢10间土墙瓦房,办讲习所,作学员教室、寝室之用。周从江苏无锡聘来周姓和吴姓技术人员各一名,分别担任所长和技术指导,经考核录取了20多名学员进行培训,待学员学成后再扩大传授。在所长和技术员的指导下,学员们掌握了桑树的培育、移栽、剪枝、施肥等技术、女工掌握了采桑、育蚕、成茧等工序。茧交所后,运往第六模范工厂缫丝,上等品为纯丝,转售或织绸;次等为脚绵,供乡下做冬衣和殡葬成殓之用。该所正办得兴旺时,日、美、英等国的人造丝相继倾销我国,民族丝织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江浙一些大缫丝厂纷纷倒闭,讲习所也因失去市场而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