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周志俊遵母嘱训,在梅城南门外敬慈小学创办了至德县仁惠诊所,并委托内侄吴曦春(解放后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代为管理。当时,全国救济总署保留有一批美国支援的药品器械,分发各地,仁惠诊所也得到了一份。诊所后易名为仁寿诊所(即今尧渡医院),有医护人员7人,其中5名聘于上海,每月需拨活动经费600多元,其中月人员工资263.5元,免费药品250元,余作杂支和器械的补充。诊所为敬慈小学的学生免费就医,周围百姓在此就医也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医药费。后来,解放战争打响,上海受聘人员感到往返不便,生活又不习惯,便陆续离开了诊所。1946年秋,周志俊就亲自聘请王友梅(本县泥溪人,当年毕业于江西南昌医学专科学校)担任诊所主任兼医师,并招收5名男女青年为学徒,边培训边施诊,使诊所得延续。1947年春,周志俊还在仁寿诊所处另立门户,创办诚惠中医施诊所,有中医中药各1人,聘请毕业于其父创办的中医传习所医师周家礼负责,约一年后停办。
周学熙得知此事十分高兴,即赋诗一首。诗前说:光绪戊寅(1878年),先公遗命办施医事,忽忽七十年,此愿未尝。今岁儿子明焯始定章则,成立至德卫生会、开办医院,聊以告慰。
桑梓痌瘝七十年,缅怀遗讯每泫然;
于今创业堪垂统,续述还期后嗣贤。
解放后,仁寿诊所有医护7人,他们遵纪守法,接受县人民政府的领导,王友梅(字祖祜)任至德县首届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第一至四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周志俊原打算将诊所于敬慈小学一并移交给人民政府,由于当时新政权刚刚建立,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县政府只接收了敬慈小学,仁寿诊所活动经费仍由周家资助,由吴曦春经手汇寄。1966年,动乱开始后,诊所奉命解散,医务人员遣返回乡。后县政府决定接收诊所全部资金和房产、药物、器具,并入尧渡区医院,原在诊所从医人员也被重新召回起用。1980年,私营工商业政策得到了落实,周志俊又拨款10.7万元,给东至县卫生部门,由县决定建成了现在的尧渡医院新楼,在县城东,与菜市场相距不远,给县城群众治病就医带来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