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从日本回来后,将中国与日本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靠天地的恩赐是达不到民富国强的,必须打破传统的劳作模式,既要以农为本,又要振工兴商。为此,他在总办工艺局时,还向袁世凯建议,除了国家办实业外,还要发动地方办工厂、办商业。要从地方吏入手,先开官智,再开民智。经袁同意后,1904年对直隶州县实缺各员,无论是内选或外补者,赴任前先到日本参观考察3个月。这些官吏由工艺局学务处组织,分三批赴日本,白天参观考察,晚上请日本的学者、专家及工商业家讲授办厂、经商的经验,回国时要呈交考察日记,到任要立即付诸行动。1905年2月,再令各州县选派2人,自筹公款600两银,经学务处报袁世凯批准,再派往日本参观学习4个月。这些人到日本后受到了教育,回籍后领办创办实业,加快了直隶工商业的发展,为北洋实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周学熙通过以下途径劝民兴工振商。从思想上引导,在《北洋官报》上发表《劝兴工艺示文》等文章,劝士绅将余资经商,能坐收厚利,享誉受惠;对确有把握而力不举者,在资金上给予扶持。设工商研究总所,每月初一、十五,由工艺总局聘请当时博通工商之绅董研究市况,联络商情,通报信息。举办工商演说会,每月初三、十八举行两次,聘请学堂专门教员及精通工商之士绅演说工艺要领,请成功者讲授兴工经验,讲解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常识。1903年8月,建起了天津劝工展览馆,陈列国内产品,也摆有外国样品,组织参观,让人从中受益,组织工艺师携机下乡,当场示范,言传身教,劝农兴工办厂。1905年,工艺总局对地方产品还进行了评奖,发金牌38面,银牌47面。9月8日首次发奖时,鼓乐喧天,彩旗招展,设宴请获奖厂家,周学熙举杯祝贺。
为了促进商品的流通和销售,工艺总局在金华桥北市场建了天津工业售品所,所内设有商品陈列室,摆有津埠内外各种精品,但不陈列洋货。天津民立织布工场代销公柜,销售各厂家产品。外县寄售货品代销柜,外地任何货主可将产品寄、送销售。1906年10月7日至13日,在大经路河北公园内(今中山公园)搭盖棚席,举办展销会,参展商品按类分为12个展区,有百余厂家纷纷送展,产品颇多,尤有精美。经与津海关道商妥,呈请袁世凯批准,“专收土货不收洋货,所有会场进出口土货准免纳税厘”。展销7天,每天邀请军乐队分班奏乐,参观者络绎不绝,售货逾万件,加强了城乡物资交流,活跃了市场。
在周学熙启迪民智、提倡、帮助、劝奖和保护工商业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直隶工商大兴,特别是纺织布尤盛。1910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南洋的第一次南洋赛会上,直隶提供合格赛品12110件,其中获特别优秀奖6个,超等奖8个,优秀奖18个,金奖牌58面,银奖牌142面。会后参加国外博览会,选赴意大利赛品27种,选赴德国赛品12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