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馥的读书观 ——以《负暄闲语》为中心

鲍红信, 房利|发布时间:2022/8/17 12:29:42|栏目:家族研究 |浏览次数: 1813

“几百年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些流传千古的箴言,明证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十分崇尚读书。然而,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为何要读书?在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认知和答案。东至周氏家族代表性人物、晚清重臣周馥(1837—1921)在他的著作《负暄闲语》中亦对之作了较深刻的论述。书中他在总结、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对读书目的、读书内容、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等做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并明确地表达了写述该书的目的:寄希望于后世子孙:苟能好学深思,自然知识日充,事理通贯。即能谨守数语,终身不失,亦必受用良多。检阅《负暄闲语》可以发现,周馥所倡导的读书观有着鲜明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直至今天,仍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的读书文化,思考东至周氏家族六世不衰、人才辈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 读书目的

古代社会,人们读书目地性是极强的。早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无数读书人的目标,一捧书本,便想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亦是不少读书人的世俗追求。但是在周馥的心中,读书过程同时也是人追求知识、身心成长的过程。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之类的功利性,还应当把读书作为提升个人修养、提高个人人格、成就君子,作为报效家国的重要目标来认识。

1.1 家国情怀

曾国藩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就是说读书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高远则心胸广阔、不断的追求进步,克服各种困难险阻,获取前进的动力。同时代的周馥不仅肯定了读书要有志,而且对其加以发挥,将有志上升为家国情怀的高度。他说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贵贱死生。学问到此,自然不愠,所以为成德君子。这句话就是要求周家子弟把读书的目的提高到大的格局大的境界,把家国的情怀作为读书的最高理想和目的。以家国情怀作为读书目的,自然就会成为学问高深、品性高洁的君子,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后来周馥进一步论述到:有了家国情怀的读书志向就会处事公正、考虑周祥、利国利民: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日遇有益于国于民之事,莫不勇往图之,未一日偷安。……,甚有非职任内所莞摄者,但求于公有益,劳怨赔累皆所不辞。曾任两广总督的周馥以及其后代周学熙、周叔弢等在外交、社会、经济等方面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与家国情怀的读书志向都有关联。

1.2 克己救偏

周馥认为,为学的下手处在克己,人均有偏,故克己在救偏。他以儒家的学说加以论述:孔子言克已复礼,不言克私复理者,盖人各有一已,即各有一偏,应各视其所偏而克之,非仅谓昧心害理之私也。如何克己救偏?周馥认为要学习,主要是学习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反之,如果人不学习不读书,就会带来种种弊端:如性刚果、重风骨者,到年老时则渐粗暴,不知详察事理;性和厚者,渐觉疲懦因循,其聪明伶俐一流,人则趋避愈工,遇事圆滑。仕人到官位大显时,性情愈偏。同犯此病,皆由不知克己之学故也。尽管在学习的内容上,周馥的观点值得商榷,但是读书可以广见闻、明事理,克服眼界和心理的狭隘和偏执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1.3 成就君子

读书在周馥看来是成就德性君子的重要途径,所以他特别强调通过阅读以体会圣贤之意,将学与行结合起来,进而增益学问提升道德境界。学而时习之”“潜心生察,身体力行,随时随地无不用心取法,迨行之有效,心中自有豫悦景观。不过,他与一般人所提倡的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书有所不同,认为读书自有乐趣,还是有益于身心的一种生活方式。取古人浅语、诗文及懿行嘉言随意讲解,或引至闲旷处游眺,随事指点,于养身、养心皆有裨益。这就跳出了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以读书求功名的窠臼,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从此而言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在当下也具有鲜明的意义:在喧闹浮躁的社会中,在追名逐利的氛围下,手持一份书香,感悟名人的思想、感受自然的风景,感念文字的优美,享受书本带来的快乐,这应该才是读书人真正向往的生活。

1.4 学以致用

读书目的在于研究道理,研究道理是为了学以致用,怎样学以致用呢?关键是身体力行。在此,周馥不仅延续了读书求知的目的,而且对其加以论述和发挥,把读书与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项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读书原则。他说:读书以研究道理、身体力行为要。并引用溧阳陈作梅的言论阐述:昔人言考据家如贩骨董,词章家如优伶言,于己无所得也,到用时胸中毫无主张。可见,周馥除了强调读书的一般功用,还提出,读书要观察要真正理解和领会书籍之要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否则就像考据家和词章家仅仅徒有其表,并没有掌握事物之精髓,对于提升自己并没有实际的益处。

2 读书态度

2.1 虚心

在周馥的观念中,虚心是其最为重视的读书态度,亦可谓是其读好书的前提。他强调:读书时遇有意义于心不安处,不可骤下评论,涂抹卷籍,务须平心研讨。也就是说他认为读书要虚心平气,书中观点和答案与自己的见解不一致时,要尊重事实,不可枉下结论,涂改书籍让书本的观点合乎自己的心意。因此,读书必须首先保持虚心客观的态度,通过与人探讨,或者反复翻阅他书,积极参考、利用前人的文献典籍,使书籍与书籍之间、观点与观点之间互相发明,触类旁通,进行分析、考察,求得问题意义的真相。

2.2 敬心

除了虚心之外,周馥认为读书还须做到敬心。他说:宋儒言致知须敬,张杨园亦曰修齐在致知,致知在敬。迷惑干扰,能够自然客观的接近事物真相和道理。因此可以说,周馥所理解的读书不仅是一项客观的求知活动,而且与阅读者主观的心理状态和性格涵养等相关。

2.3 静心

朱熹曾经论述过: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沉潜反复,将久自会晓得去。也就是说,读书必须要静心,然后反复揣摩,时间久了自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静心的读书态度也是周馥提倡的,他认为读书要先存敬意,才可能心静,只有心静才可能认真的参究事物的道理,才可能看得远,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并引用诸葛亮的读书名言宁静以致远加以论证,读书必须要心静如水,这样才不会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达到读书的效果。

2.4 专心

读书要专心自古以来都为人们所强调:郑板桥曾说:“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否则任意翻阅、只能是顾此失彼、浪费光阴。因为心不专,则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成效。周馥对此也深有感触:并结合西人精于一艺和孟子以弈秋教弈为案例进行阐释。西人精一艺臻绝诣,安知静敬功夫?”“彼心专而不纷即是,孟子以弈秋教弈喻学道者,即是此意。同时告诫子孙读书:先定主意要看何书,必将此书从头至尾细细看过,不可中辍,亦不可看一段弃一段。若贪多骛博,见异思迁,徒劳神无益,不如不读

由此可知,在周馥的观念中,读书要虚心、敬心、静心、专心。而且四者之间紧密相联,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是同一种心理状态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亦是读书的前提和基础。

3 读书内容

3.1 四书为主

作为抱有中体西用思想的知识分子,周馥认为读书当然要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作为提升修养,作为做人做事的基础。并认为对四书读得越深入越能够体会书的精粹,对人的作用也越大。一部四书,凡淑身、淑世、经济、权变,以及天地、鬼神、男女、饮食,凡幽渺不可知之数,细微不可穷之事,无不包括靡遗。《论语》尤觉简浑精粹,人能沉思静虑,细细体察,无不愈推愈远,愈研愈深。此外,周馥认为四书之重要,还在于它们是元典性的知识,是后世兵书、农书、刑书、政书等的源头,不可不读。后世许多兵、农、刑、政有益身心、家国之书,皆从宋四子之书推演出来,或由之而不知,或语焉不详耳。世人眼孔小,心思粗,自看不出

3.2 中西兼顾

但是与保守的旧读书人不同的是,对于新兴的西学书籍,他并不是一概拒绝和排斥。在他看来,以中学为主、为先之目的在于防范丢失自己的文化传统,成为他者文化的附庸。因此,读书内容里面重点是什么,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读,周馥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读书以四书、五经及性理等籍为主,《史》《汉》诸书有关经济者次之,西学则又次之。必经、史已通大义,再求专门之学。尤须先考中国典籍,再考西书。中国典籍中自有专门,若不通经、史而径步趋西学,必致中无主宰,做人奴婢。与此同时,周馥却有着开明、变通的思想,认为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对待西学:考求西学,原属因时制宜。圣贤处今日,断无不变法之理,亦断无不间取西法之理

3.3 益于身心著作

读书要懂得取舍也是周馥所强调的重点。他认为凡有益于处家、做官、应世、谋生者必须购藏多部,比如:古经、史外,如算学、天文、地理、吏治、律例、农使气学、医学,以及如吕新吾《呻吟集》、陈泽文恭《五种遗规》、张文端《聪训斋语》等。上述书籍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文化,也有自然科学的部分,具有经世致用的功能,有益身心。要舍去的书籍包括:小说闲书和淫词曲本。他这样论述:小说闲书,不可入目。余幼时见乡塾子弟,案头只有时文数册,心窃鄙之。若见有淫词曲本,更鄙其人,遂不与往来。尔辈读书须知去取,勿枉费光阴。

4 读书方法

4.1 循序渐进

关于读书的方法,周馥在书中首先就强调,平心静气,详细推索,不可贪多务博,其内涵在于读书要有平静安详不急不躁的心态,不可贪多务博。这和曾国藩所谓的专字诀有异曲同工之处:“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其次,要讲究读书的次序、次数等要通览全篇依次渐进,慢慢来。经过一定的积累,自然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周馥指出:读书先定主意要看何书,必将此书从头至尾细细看过,不可中辍,亦不可看一段弃一段。相反,如果不遵循渐进的原则,好高骛远,三心二意,就会费力费神,顾此失彼,不会有读书的成效。

4.2 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包含三个要点,第一,认识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中思、思中学二者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学思结合应当从小培养对知识的思辨能力,详细推求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阅读的内容与日常实践相联系,用心思考,自有所获。这一观点周馥结合自己阅读《论语》的内容用了不少笔墨加以论述:如《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必其人有志学问,于养心、接物事事上见得自己有不是处,想到圣贤处,此必有至当不易之理。潜心省察,身体力行,随时随地无不用心取法,迨行之有效,心中自有豫悦景况。又如,他提出对于圣贤的观点也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把握其主旨。曾子每日三省,是慎独功夫,时时检点自己心地。当是曾子偶说出此三事,不必每日必如此三省,亦不是每日专省此三事。第三,学思结合还体现为存疑精神,对于书中的观点和结论存疑处,不可骤下结论。为此,他提倡既可以通过查阅前人的论述,进行审度事例,也可通过和朋友磋商探讨来获得答案。教育心理学和媒介传播理论已经对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做出印证,即学习与思考的实质不是文本向阅读者的单向信息输入过程,而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解码编码的双向交流、互动过程,也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融合、建构的过程。故而,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把读书主体自身的理解、感受与读书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阅读内容对读书主体才会产生真正持久、深入的影响。

4.3 学用结合

学用结合的观点尤其具有启发意义,这一读书方法主要体现在周馥关于读书与治生关系的重要理解。他认为传统家训中重视义理,轻言名利的做法并不可取。反而认为应世谋生,亦道理中事。并以《大学》为例分析:修身、齐家,原主理,言理在事中,若置其身家于度外,何修、何齐之有?这就把读书与治生结合起来了,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空谈义理,将传统上人们观念中读书和治生的关系统一起来。并进一步论述:人有此身,有父母、妻子,焉得不谋生?常见有因贫而丧其守者多矣。体现了他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这种学用结合观念的转变,其实质在于指出读书与治生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即都是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途径,进而改变了以往观念中把读书与治生割裂开来的认识。因此,学用结合这样的读书方法对于传统观念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5 结语

综上所述,周馥的读书观是其个人长期阅读、思考、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人风格,给后人读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当下的读书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其主要特点为:

其一,提供榜样之路。作为晚清重臣,丰富的人生实践和政治阅历,复杂多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周馥在晚年思考:怎样好读书、怎样读好书,并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感悟为后世子孙提供参照和借鉴。因此在《负暄闲语》中他以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以及阅读的具体事例为参照进行剖析,力求以榜样的力量指导后人阅读实践,以榜样的经历启发人们的阅读感受,为后人读书提供榜样之路。

其二,指导方法之实。好的读书方法往往会为读者指明可供借鉴的方法,让读者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周馥提出的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等读书方法,把阅读的主体与客体、阅读的主观与客观、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等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阅读——思考——实践相互勾连相互作用,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对阅读者有着实际的指导功用。

其三,呈现境界之高。好的读书观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方法上指引人,更会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领悟和升华。在周馥看来,读书为功名、为治生都是读书的目的之所在,但是还要树立大的读书格局,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因此,他提倡读书要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贵贱死生。体现了他报效家国、利国利民、心存公正的高深境界,并深深地影响了周氏家族后人。

(池州学院  鲍红信, 房利)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