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1866—1947),东至周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世人评价他为“华北工业之父”,“中华第一理财家”,与同时期状元资本家张謇并称“南张北周”。他取得的这些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学习,优良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据周学熙自述的年谱记载:他自幼体弱资钝,读书没有什么成效,倍感羞愧。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这样反思:人生长不过百年,如果不能自立,不思勤苦,那么人与禽兽何异?甚至还不与禽兽。此后,他更加刻苦攻读,特别是在他15岁居住在家乡建德(今东至)期间,在兄长的严厉督促下,勤奋用功,文思大进,学乃有成。不仅如此,周氏家族一直注重家庭教育、注重读书,其父周馥曾延请晚清名士李慈铭、洪述之等指导周学熙读书。从某种程度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周学熙播下了读书的种子。长期的阅读感受与丰富的人生实践交织在一起赋予周学熙敏锐的人生洞见和渊博的知识学识,也使其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读书观。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周学熙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目前,学界对周学熙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侧重于研究周学熙的管理思想和财政改革内容,具体论述周学熙读书观的文章尚未见到。有鉴于此,希冀本文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
1 读书价值论
为什么要读书?古今中外名人对此多有论述。墨子说:“智少而不学,必寡”。即不努力读书学习,必然会孤陋寡闻限于愚钝。董仲舒提出:“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也就是说读书学习才是成就德行的基础。叔本华感叹:“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引清冽的泉水一般舒适”。周学熙观点是:读书的价值在于“读书敦品”,读书能够涵养人的品性,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抵御骄奢淫逸等不良行为,然后可以立身、可以保家。而这些对于身处高位的世家子弟而言读书就更加重要了。他论述到:世家子弟,如再实之木,其根巳伤,欲培其根,须以“读书敦品”四字为职志。盖能读书,则一切外务不足以动其心。能敦品,则一切匪人不得以侈其习。夫然后可以立身,可以保家。若不读书敦品,则骄奢淫逸、放解邪侈潜滋暗长,入于下流而不自觉,鲜有不覆败者。
在周学熙看来,读书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读书增长知识、增加智慧,明白书中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品性,才可能成为贤德的君子。并且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人非有品不能贤”勉励人们不要浪费时间,多读书多学习。由于东至周氏家族自周馥以后,已从布衣之家变成显贵之户,其家族的子弟身份地位、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读书对于世家子弟而言就显得更加迫切,成为第一要义。为了论证这个道理,他以平民寒士为例进行了分析:对于平寒人家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没有什么依靠,要担心和焦虑的事较多,贫寒天然地磨砺了他们性情,所以往往卑微小心。但是也正如此,他们能够虚心刻苦,态度谦和,得到旁人的爱惜和指导,容易成就功名。对于世家子弟的读书人而论,情形就不同了。如果不读书,人品之堕落却比平寒子弟也要更加容易。因为世家子弟自身不读书,无道德,言语无味,尽管人们从内心排斥和鄙视,但是却不会给以帮助和实际的指导,长此以往,良师益友日渐远离,慢慢就会与奸人为伍,染上恶习,最后必然走上丧身败家之途。因而,他语重心长地告诫世家子弟,他们享有优越的读书资源和条件,不读书就无以立身就是罪人。尔等试取张文端《聪训斋语》熟读而深思之,则知世家子弟非读书无可以立身之地。况世家子弟何乐而不读书,寒土为衣食奔走,无暇读书,又无钱买书,无力延师,又或遭世乱,流离颠沛,无处读书。今尔等承上人之馀荫,无饥寒之忧又有买书延师之资,虽逢乱世,而有租界可避,美衣丰食,明窗净几,如此而不读书,是诚天地间之罪人。
后来,在给家人的一封书信中,周学熙进一步分析了如果不读书,就会胸中全无义理,遇人不能分善恶,遇事不能分得失,就像盲人摸象,没有不失败的道理。甚至痛斥周家一些后辈追求安逸享受、不认真读书求学的行为是人品堕落、败坏家风。他反复强调:子弟不可不读书,绝对不能断了读书的种子。并论述了读书与礼义的关系,勉励人们只要专心读书必有成效:盖礼义从读书中出,若断了书种,便渐渐亡了礼义,成甚人家!故子弟若非十分下愚,总宜努力读书,果能专心努力,何患读书不成”。
2 读物选择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就涉及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读什么书的问题了。周学熙的看法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各种典章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因此需要考量怎样选择读书的书籍。
首先,要阅读“具有淑身、淑世”功用的书籍。他认为既然书籍是无限的,那么读书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有所选择,不能漫无目的为读书而读书,应当为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而读书。其宗旨就在于所读之书能够淑身、淑世。“应读之书,尤须规定,一则惜光阴,二则端趋向。书须约而义蕴博大精深,使幼年读得解得,至壮至老可以淑身可以淑世,全不外乎此”。具体而言该类书籍主要包括:圣贤经书格言;应世的工具之书如西文、习字、图画等。此类书在他看来:内可以怡情,外可以应世,有“淑身、淑世”之效。“无论世界如何变乱,人心风俗如何浇漓,惟此天良不可混灭。故应圣贤经书格言为主。其次则应世之具,以汉文为正,凡论事、通讯、与人交接,日不能离之件,必须洋洋洒洒数千言、数万言,水到渠成,无隔隔不吐之病,所谓词达而已矣。至西文,在今日亦为治事所需要,当以为辅。再次则为余课,如楷书,关乎福泽性情,且为应世之媒介,断不可不求工整。又如图画,或习测绘,可为舆地学之根据。或习模型图案,或习建筑图案,或习美术绘画,随其性之所近而习之可耳。
其次,要读“纯正之书”。周学熙结合当时西学东渐的社会环境和学校读书科目的设置情况,分析读书当以中学为体,以古代“纯正之书”为本。他说:世学校科学过繁,学生限于日力精力,鹜其末而忽其本。故自今年起,就北平寓所附设书局,以师古堂名义,延聘宿,从事编辑校刻。取古人最纯正之书,博观约取以子弟目力精力所能及。为之,1930年周学熙在北平寓所成立了“师古堂刻书局”,进行选书刻书,以备家塾之用。刻书局选书、刻书所需费用,均由周学熙独立负担。刻书局从1930年设立至1936年结束,共选刻书目50余种,凡数百卷。在强调读“纯正之书”的前提下,为了使读书效果最优化,周学熙又对所读之书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熟读书、熟看书、熟讲书和查书。熟读书以四书五经为主,熟看书以古人的家训格言《颜氏家训》、《负暄闲语》等为内容,如熟讲书是对圣贤著作的解析类书籍,查书包括《四库提要》等类似于工具书的书籍。
再次,要读“养心之书”。在他看来,中国的古典书籍很多,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取向有所取舍,其中又以养心之书为根本。因为这些书籍不仅增长知识智慧,而且有益于人的精神,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对于身体心灵和从事的事业都大有帮助。每天反复循环阅读这样的书籍就是获取营养,养成浩然正气,不至于在日常琐粹的繁杂事务中迷失本性,不至于在胸中生出吝啬卑鄙的想法,导致心血消耗、精神疲惫、失去性情。他以曾国藩为例论证到:曾文正于军务倥偬之际,每日有一定之时看书下棋,深得要领,所以能成大事业。养心之书究竟有那些?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周学熙详细地给以划分,包括说理类、处世类、陶冶性情类、治心类和涵养类五种。说理类的如:“吕新吾先生《呻吟语》,说理显豁痛快,最可养心,最可去疾”。他建议放置在案头,时时阅读。处世类的如:“《聪训斋语》论世家子弟之处世为人,最亲切,最透澈,阅之可发深省,常自警惕,庶少放肆,不狎昵于眶人,然后可以知过,然后可以从善”。陶冶性情类如:“《菜根谭》多明心见性语,阅之可以畅适天机,陶淑性情,胸中不为俗尘所汩没性灵活泼,精神自爽。此外还有治心类如:嘉言懿行,语语纯正的朱子《小学》;涵养类:如广大精微、涵养义理的《近思录》等。显而易见,在周学熙的观念里,蕴涵着文化精华的各类书籍,其特点和优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阅读时应该“以我为主”、有所侧重,不能因循守旧不加选择,这是能否实现读书养心的重要因素。
3 读书方法论
3.1 看、读、作、思协调
读书若要达到理想效果,周学熙提出必须做到:看、读、作。他指出:看、读、作三者,看是记其文义,读是熟其字句,作是其精要,缺一不可。如此,则读一遍得一遍之益,如吃饭穿衣然自家饱暖自家知也。也就是说表面上读书是用眼睛看、用嘴读、用手写作,但实际上三者是内在统一的,看是基础,读是熟练掌握字句内容,作是看读的运用和延伸。也只有看、读、作三者协调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样的观点与现代心理学所强调的读书要多种器官配合协调的结论可谓高度一致。此外,他还特别强调读书要联系实际读书,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思考书籍内容的主旨和观点,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把握书籍的精髓。他以读政治书为例进行了阐释:须注意三纲领,考其治乱兴衰之由。用人:看其举措之得失,如官制、科举、学校、选举、赏罚等制,皆属之;理财:看其贫富之根由,如农林、荒政、田制、赋税、度支及兴作工程、互市、盐榷、水利等制,皆属之;治军:看其强弱之变幻,如军制、兵额、兵器及山川险要、道路通塞、边塞防务、外夷控制等。由此可见,阅读政治书籍,周学熙不仅关注典章制度,还兼顾财经、军事、外交、民生等,体现了他读书能够博观约取,既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有效地将看、读、作、思相协调的特点。
3.2 勤做笔记
读书做笔记,是自古以来人们一贯提倡的读书法。葛洪论述:“余抄缀众书,撮其精要,用功少所收多”章学诚说:“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也就是说,读书之时,一定要勤于动手,如果不能及时记录,那么读书的见解、感悟,很快就会忘记,犹如雨落大海般,将无处可寻。周学熙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和论述。凡读书,须备札记册,随手记录义理之精粹者、文词之雅驯者、典章之美备者、治乱之关系者,以及疑义疑字之待考者,均分类记之。在此,周学熙强调要随手记录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包括义理精、制度善、文笔佳、词句美和疑难的句子等。而且要分类归纳整理,使得阅读的内容条理化。后来他又补充进行了论述,认为不仅是阅读政治书,而且古代经典书籍、西文等都适宜采用笔记法。其优点在于读书做笔记,不但是简单机械的抄书,积累知识,而且还能在抄写过程中及时记下阅读的心得体会。同时,勤做笔记也是锻炼思维能力,培养人们分析归纳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坚持读书做笔记,一定大有收益。每日看书时,随笔记之,课余再摘录之,多备空白本,分类记尤妙。……此不独政治书为然,即读经书、古文、西文时,皆可如此摘录之。总之,读书须手勤,乃有益也。
3.3 循序渐进
“涓涓不息,终成江河”“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读书也是如此。读书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渐次推进,这是周学熙极力倡导的方法。为什么读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呢?周学熙详细的分析了其中的道理:
读书有三种性:念性、记性、悟性。小孩幼稚,先长念性,次长记性,最后始长悟性,虽姿质各有强弱,而大抵先后次筅。其气血之增长如此,故教小孩读书先用念性,此时须择终身不可离之书使其读之,虽当时不知义味,而幼年所读可以终身不忘,是使其终身得受用。此等书必择宗旨纯正,义理精要者,以为先入为主,则将来读他种书方有准绳。也就是说,人们的读书活动与人的身体心理的成长发育相关,在不同的年龄段人们的读书条件和基础是不一样的,应当依据各个阶段年龄的特点来读书。在小孩的幼年时期,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不足,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念性,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感官能力,尽管当时并不知其阅读内容道理,但却可以长久不忘。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少年时期,读书主要是培养人的记忆能力,通过记忆收集材料、积累知识。到了青年阶段,读书关键是培养人们的悟性,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从而达到提升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也说明了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为了帮助理解这个道理,他还结合具体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做到循序渐进。经书以《四书》《易经》为最,《诗经》《礼记》《左传》三者次之。学生八岁入塾,先读此五种书,以能背诵为主,略讲字义,不必精解,约至十二岁可以读毕。十岁至十六岁,则须延有根底学问深于四书及《易》理者,将此二书循环讲解,初次浅讲,渐次深入,不拘次数,周而复始,并使学生做札记,先生改正之。他补充道,如果遵循了上述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那么无论读书人的基础和天赋如何,就一定会有成效,愚笨的会变得聪明,柔弱的也会变得坚强,就不会惹祸造孽,败坏门风。
4 结语
周学熙主张读书要看、读、作、思相协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提出依据人们身心成长规律分阶段读书;认为读书要清心寡欲,戒滥涉、戒多言、戒妄念,以静心的态度读书,才会读出书中的滋味。他的这些读书观点,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其一,主张协调读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读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早在唐朝时韩愈也曾经提倡读书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在此基础上周学熙对读书协调的观点进一步作了拓展,认为读书要眼到、嘴到、手到、心到,而且各个器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看、读、作、思”的一体性,有利于提升读书效率。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和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并提出的金字塔学习法相类似。实验表明在读书时各个器官的单独成效和配合协调使用的效率如下:听是5%;读是10%;合作(包含听、读、写、思)则是75%,从而说明了协调读书观点的有效性、科学性。
其二,提出“读书三戒论”。读书要有好的心态,那就是要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要淡薄名利、清心寡欲,只要这样才能读好书。怎样才能算好的心态呢?在周学熙看来就是要做到三戒:戒滥涉、戒多言、戒妄念。只有做到这三戒,才能够静心。静心是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亦是读好书必备的心态。正如诸葛亮所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要做到静心就应少交际、少言语、少妄想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无事生非、心浮气躁,达到气定神闲。周学熙这样论证:读书之外,又有三戒,非守此戒,则心不能静,决不能得书之味。戒滥涉。记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醯。难合易离君子也;易合难离者,小人也。戒多言。书曰:惟口出好兴戎。易曰: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戒妄念。
其三,倡导分阶段读书。周学熙积极倡导依据不同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无形中契合了心理学的记忆规律。现代心理学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有意记忆与意义记忆。幼年与少年时期,机械记忆较强;而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们理解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也就更适宜于运用有意记忆与意义记忆。由此可见,周学熙的读书阶段论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十分难得的。
1947年八十三岁的周学熙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还作了两首示儿诗:“先公笃守程朱学,孝友传家忠厚存。门祚兴衰原有自,愿儿诗礼教诸孙。”“祖宗积德远功名,我被功名累一生。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寄希望于周家后世子孙要好读书、读好书,继承良好的读书家风,令人十分动容。党的十八大已经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周学熙的读书观,从中汲取好的读书经验和做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池州学院 鲍红信, 胡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