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任山东巡抚时访问青岛
1907年,曾任山东巡抚和两江总督的晚清封疆大吏周馥,以老告归。辛亥革命后寓居青岛,在靠近青岛火车站和太平角有两处别墅。他在青岛创办“十老会”,借以抒发清朝遗老情怀。
辛亥革命后,德占时期的青岛成了前清遗老和皇族贵人的“世外桃源”。一大批清朝王公贵族、高官大吏寄寓青岛。周馥年纪最长,他便联络吕海寰、陆润痒、赵尔巽、劳乃宣等人,组成“十老会”。原规定“十老会”是要七十岁以上的遗老组成,因缺一人,便将时年69岁的张人骏拉入,充数补足。
劳乃宣《韧叟自订年谱》云:甲寅七十二岁:“青岛寓公吕镜宇(吕海寰字)、刘云樵、赵次珊、童次山、李惺园皆年七十余,张安圃(张人骏号)六十九,陆凤石自都来,王石坞自福山来,皆七十余,相约为十老会,饮于周氏斋中,各赋诗以记之。”
劳乃宣《十老图跋》云:“癸丑民国二年之冬,避地青岛,吕镜宇尚书,周玉山、赵次珊、张安圃三制军,刘云樵、李惺园两封翁,童次山观察,皆在焉。甲寅之春,陆凤石相国自部门来,王石坞观察自福山来,与余十人皆老寿:周七十八,陆七十四,吕、刘皆七十三,王及余皆七十二,赵、童、李皆七十一,张六十九。因相约为十老之会。二月乙已,饮于周宅,并摄影,各赋一诗。”
从劳乃宣《韧叟自订年谱》和《十老图跋》等著述中就可了解青岛“十老会”的一些情况。
1.周馥(1837~1921),时年78岁,安徽建德(今东至)人。幼名玉成,又名宗培,改名复,字玉山,别号兰溪。后因李鸿章保荐军功误写为馥,遂以馥为名。室名“师古堂”,由诸生起家,官至两广总督,谥悫慎。周馥居青岛期间,曾推荐劳乃宣主持德人卫礼贤创立的“礼贤书院”,并与在青岛的“寓公”们办“尊孔文社”,建“藏书楼”。经常一起论经吟咏,自称“十老会”。1917年张勋复辟时,任命周馥为协办大学士。周馥闻讯,当即吟诗《记五月十三日事》:“诏书午夜下天阍,父老惊疑破涕痕。何故夺门同景泰,有谁感泣似兴元。宗贤负扆应难选,旧制违时讵可援。自是老臣过忧虑,孤忠无路达修门。”清朝遗臣情怀可见。周馥诗云:“十人七百廿四岁,千里萍飘东海滨。樽酒莫辞佳日会,莺花犹是太平春。衣冠文物今何世?风月江湖有比邻。珍重加餐相努力,披图等是劫余身。”
2.陆润痒(1841~1915),时年74岁,字云洒,号凤石,别号固叟,江苏元和(今苏州)人。父懋修(字九芝),以医自给。少时极寒苦,以书院膏火为挹注资,每应课,惨淡经营,必居前列,幼通韵语。1870年县优贡生,1874年中状元,授修撰。历任湖南、陕西乡试同考官,会试主考官,日讲起居注,翰林院集讲,咸安宫总裁,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1896年创办最早的纱厂和丝厂,不久将工厂租于他人经营。1896年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都察院左都御史。1904年任会试副总裁、工部尚书。1907年任吏部尚书兼进讲大臣。1909年任实录馆正总裁,实录馆稿本总裁,体仁阁大学生,禁烟事务大臣,东阁大学士。1911年任弼德院正院长、毓庆宫溥仪师傅,授以太保。辛亥后,避居青岛。留诗有云:“偶从海澨解征鞍,破涕同为一席欢。入座尽多耆献在,暂归幸荷圣恩宽。桃园不隔人间事,玉宇终愁高处寒。回首觚棱劳寤寐,犹闻天语许甘盘。”怀念先朝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3.吕海寰(1842~1927),时年73岁,字镜宇。德国侵占青岛时,吕海寰任清朝使德国大臣。《胶澳志•侨寓》有载:“吕海寰,山东掖县(今莱州)人。以举人官兵部兼总理衙门章京,外简常镇道,署苏松太道,有政声,继出使德国,辛丑后归国,与盛宣怀同主办修订商约,先后六七载始竣事。继任津浦铁路会办税务处督办。他倡导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并被举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尽力于慈善事业至老不衰。初寓青岛,继迁居天津焉。”辛亥革命后,吕海寰寓居青岛,居住过的多处住宅尚存。他的后代现居青岛者尚多。吕海寰初居青岛,与周馥等倡建“十老会”。曾吟诗云“堂开绿野竹松清,异地相逢车盖倾。石上三生如伯约,樽前十友尽知名。梦回北阙思蓂荚,酒尽南山酌菊英。愧我癫顽随九老,朝颐共结岁寒盟。十人七百有余岁,南北东西俨弟昆。身阅五朝同矍铄,宦游卅载绝攀援。乱离敢效香山社,娱老聊开北海尊。只是圣明惭未报,优游林下总天恩。”
4.刘矞祺(1842~1920),时年73岁,字云樵,以字行,号髯樵,江西德化人。丁卯举人,1879年任嘉兴知县,1881年兼秀水知县,后任两浙盐运使。辛亥革命后,刘矞祺曾感叹说“数千年纲常之大变”。留诗云:“苍茫世局谁能料,将相联翩到海滨。自叹邱园归白发,却因风月证前身。乱离敢向从头说,欢会翻教破涕新。太息耆英真盛事,几时寰宇靖风尘。”
5.劳乃宣(1843~1921),时年72岁,浙江桐乡人。1871年进士,官至清大学堂总监督。1913年秋,劳乃宣应周馥函招前往青岛,主持德国人卫礼贤组织的“尊孔文社”。曾作《青岛尊孔文社建藏书楼记》颇有史料价值。劳乃宣在青岛居住期间,曾多次游览崂山,当时所有诗作多收在《劳山草》里,自序云:“癸丑冬,自涞水移居青岛。以在劳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固自号劳山居士。居此所得之诗,录为《劳山草》。”劳乃宣为“十老会”留诗云:“绿野东山望并清,披裘我愧酒同倾。睢阳只自传图画,司马何劳识姓名。惟剩海滨栖大老,那寻洛社咏耆英。田横岛畔寒风劲,好与苍松共证盟。”
6.王季寅(1843~1925),时年72岁,字石坞,原名伯鸾,山东福山人。诸生。深受左宗棠赏识,由甘肃隆德知县迁四川建昌道,后官至浙江督粮道。清帝退位后,从浙江迁居青岛。在“十老会”留诗云:“洛社风流地望清,高轩入座共心倾。闲吟我步无功后,大隐君皆不朽名。海上仙翁识蓬岛,樽前商皓佐芝英。崂山山下松千尺,好向苍颜结晚盟。”
7.赵尔巽(1844~1927),时年71岁,字次珊,又字无补,汉军籍,山东掖县(今莱州)人。清朝时官至东三省总督。辛亥革命后,任奉天都督,旋即辞职。1912年11月,流亡青岛寓居。来到青岛后,参与“尊孔文社”并成为青岛“十老会”成员。1914年春,与举人萧应椿由青岛市区到崂山太清宫游览,至崂山头、八仙墩、晒钱石等处,又在太清宫听韩谦让道长弹琴,并书幅以赠,上书“欲逃庄叟人间世,来听成连海上琴。”赵尔巽在岛城留有自画像,现尚留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8.童祥熊(1844~?),时年71岁,字次山,浙江鄞县人。1883年中进士,癸未翰林,后任安徽候补道台,官至山东劝业道道台。辛亥革命后,隐居不仕,时居青岛。为“十老会”留诗云:“绿野堂前花石盟,笋鞋藤杖趁春晴。学仙海鹤珊珊骨,求友乔莺处处声。漫道假年能寡过,须知无事便长生,一杯相答期颐颂,此酒合当千岁名。”后殁于沪上,宁波最大公园月湖公园内有童祥熊的故居。
9.李思敬(1844~?),时年71岁,字惺园,奉天铁岭人,寄籍广东番禺。1875年举人。清覃恩,晋授一品封典。为“十老会”留诗云:“自古烟云多变熊,而今时局更翻新。凤巢依臼留尧阙,蜃市群趍结谢邻。聚处一方萍水客,感杯几辈葛天民。仰希前哲成高会,却笑香山少一人。”
10.张人骏(1846~1927),时年69岁,字安圃。《胶澳志•人物志•侨寓》载:“张人骏直隶丰润县人,以翰林外任知府,历官至河南、山东巡抚,两江总督;诸子亦多显宦。然清廉自持,家无余财,人骏与袁世凯为儿女姻亲。辛亥后,袁屡征之不应,因移居青岛以避之。”张人骏居青岛时,袁世凯曾于1914年春,派次子袁克文“送长妹归青岛”。闻袁世凯有称帝之举,曾传言张人骏反对。张人骏居青岛肥城路四号,其别墅于2005年中山路改造时被拆除。晚年,张人骏与周馥、吕海寰同移居天津,张人骏住宅在天津市英租界戈登路(现湖北路1号),旧宅尚存。时由居青岛的周馥发起组织“约年逾七十者为十老会”,因“乃仅得九人,时张安圃尚书未满七旬,因破例请足其数焉。”(周馥1918年《书十老书后》)当场每人一诗,只有张人骏为后来补作。诗云:“遗地同栖岩谷间,春风杖履共登攀。招邀近局聊娱老,忧患徐生暂解颜。漫拟者英追洛下,可知世变异商山。承平臼事怀千臾,欲向云梯叩九关。庚申上已健庵张人骏补录,时年七十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