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
如果说周家第二代是从政界向实业界过渡的话,第三代则主要还是走官商结合、发展实业的路线。
周学熙长子周明泰,字与辅,幼读私塾,兼学德语、英语,1918年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后赴德考察战后德国经济。1928年北洋政府解体后,去职从事实业。先后任唐山华新纱厂董事、天津允安信托公司(银行)常务董事及董事长、青岛华新纱厂董事长、上海信和纱厂董事长、上海茂华商业银行常务董事等职。1949年,由上海移居香港,再移居美国华盛顿,闭门著述。周明泰对中国戏剧有一种特别情结,与名角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尚小云等的交往,使他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更上一个层次。为收集戏曲图书资料,他常常置千金而不顾。所藏许之衡钦流斋原抄本《五福记》、《金丸记》,乾隆内廷精抄本弋腔《江流记》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曲目珍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其毕生所藏全部捐献给国家,现分藏于上海图书馆与中国京剧院等地。周明泰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三曾年谱》、《易卦十二讲》、《续易卦十二讲》、《元明乐府套数举略》、《几礼居随笔》、《明本传寄杂录》、《枕流答问》等几十种,这些著述大多已绝版,现北京图书馆收藏有其著述。1994年5月,明泰在美国逝世,享年98岁。
周学熙的次子周明焯,字志俊,光绪二十四(1898)年生,自幼喜文学和哲学,及成人后,见国贫民忧,决心以实业救国,开始钻研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亦致力于周氏企业集团中的棉纺织业,长期主持青岛华新纱厂,并在上海先后创办“三信”(信和、信孚、信义)“三新”(新安电机、新成电表、新业制酸)工厂。抗战期间,曾因拒绝与日方合作,被日本特务刺杀中枪,幸未致命,后又跌伤致残。上海解放时,他留居上海,积极支援祖国经济建设,其企业率先完成了公私合营,将自己应得的95万元巨款全部上交国库。他的爱国热忱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周志俊先后曾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90年6月,因病在济南逝世。
更杰出的代表,则是周学海的三子周叔弢,他跟随四叔周学熙学办实业,成为周氏家族中又一个著名的民族实业家。1918年主持筹建青岛华新纱厂,日本侵华时,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表现了一个实业家的民族气节。解放后,他更是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曾任天津市副市长16年,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一生爱书如命,是著名的藏书家,后将所藏之书全部捐给国家。1982年,病逝于天津,登寿93岁。育有子女10人,有8人是高等学府知名教授。
从第三代起,周家也开始向学界过渡。周学熙的第三子周明夔(1899—1970),字志和,后改名叔迦。早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后从父命在武汉办工厂,从事实业,结果均告破产,从此心灰意冷,隐居青岛,“闭关”三年,研究佛学。193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等讲授中国佛教史等课程,并撰有大量研究佛教文化的理论专著,成为与汤用彤齐名的佛教史研究专家,是中国佛教研究三大家之一。1940年主持《佛学月刊》,并在北京创办中国佛教学院,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并担任副会长,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著有《中国佛学史》、《印度佛学史》、《唯识研究》等,周叔迦于敦煌学亦有涉及,编有《敦煌劫余录》14帙,为敦煌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1956年周叔迦被印度摩诃菩提会推为终身会员。1970年因病逝世。经周恩来总理明示,新华社与《人民日报》都播发了消息。我国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文物学家和文物收藏家周绍良先生就是叔迦的长子。
周学珲的四子(明相、明和、明昌、明椿)两女(杏荃和莲荃)中,周莲荃后改名为周仲铮,15岁时,为争得与男儿同等的读书权利,离家出走两月余。她的激进思想得到了当时李大钊、胡适等人的支持,成为当时新闻报纸中争议的热门话题。最终周仲铮如愿进入天津北洋女师,后入南开大学。1924年赴法,入巴黎政治大学,成为第一个从该校毕业的中国女子,后又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1951年,她又赴德学习艺术,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北京现代文学馆中设有周仲铮文库和画廊,为海外华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