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良,1927年9月29日生于上海。其父明昌、母王葆华均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自由恋爱,在婚姻问题上与父母意见不同,不得已在哈尔滨正式结婚。生下秉良后,明昌不幸得了肺病。明昌的母亲得知后,说服了丈夫让儿子回到家中,并承认他们的婚姻。明昌带着妻子回到家中,但把儿子藏在大姐家。明昌由于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不幸于1930年去世。后明昌的父亲学煇想为他过继个儿子,才知道他有个亲生儿子的真相,于是秉良立即被接回祖父家中,祖父母视若珍宝。由于王葆华的家在哈尔滨,又要在那里工作,决定带秉良回哈。
1932年,秉良在哈尔滨进入德国学校幼儿园,一年后入小学,同时在家中为他请了俄国女教师教授俄文。王葆华由于痛失感情笃深的丈夫,加之生活的艰难,不幸于1940年病逝。祖父让二伯父明和将秉良接到北平,由祖父提供生活费和学费,让他继续就读于北京德国学校。1945年,秉良在盛新中学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被保送进北平辅仁大学物理系学习,1994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8月,他参加铁道部工作,任苏联顾问翻译。
1949年底,秉良为首席顾问担任翻译,前往衡阳解决车站堵塞问题。回京后,担任铁路机车给水顾问的翻译,解决了机车锅炉水软化问题。后又担任铁路机车车辆工厂顾问的翻译,解决了工厂均衡生产的问题。在此期间,他培养了两名新参加工作的同志,帮助他们迅速掌握铁路业务和提高口笔译能力,使他们一年后都能独立工作,很快成为骨干。
1951年底,秉良借调到外贸部,随贸易代表团赴东欧担任团长首席翻译,先后在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工作,参加了贸易谈判和贸易协定的翻译和定稿工作,于1952年底回国。此行是我国与波兰、罗马尼亚签署的第一个外贸协定,建立了与国外的良好贸易关系。
1958年底,因当时铁道部已不在聘苏联顾问,于是组织上决定秉良改当德语翻译,先后为民主德国进口毛泽东主席专用列车整备小组,为铁道部通信段进口的电话交换台安装专家,为匈牙利进口的内燃机车培训团等,担任了近两年的口语翻译。
1960年,铁道部急需培养一批出国工作的翻译,秉良被调到北京铁道学院外文班担任德语教师并兼任教研组长。1964年学员毕业后,分配在国内外的翻译岗位上,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工作出色,并获得了高级翻译职称。
1964年,秉良被调到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翻译。在此期间,编写了许多专题情报资料,翻译了大量国外铁路报道,参加了德汉铁路词典的编辑工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83年,联邦德国铁路文献专家访问我国铁路,由秉良担任翻译,并在翌年4月随代表团回访了联邦德国铁路,使中德铁路文献首次得到交流。
1985年,南朝鲜一家公司想在深圳举办工业展览,秉良参与了谈判工作,并去香港考察。后因韩国当时与我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展览未能办成。
1989年、1990年、1993年,秉良4次去奥地利,担任我国引进普拉塞养路机械制造技术的翻译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我国引进外国技术生产大型养路机械打下了基础。
根据秉良的业务水平、外语水平和工作能力,1983年被评为副译审,1988年晋升为译审,在此期间,担任数届铁道部翻译系列副译审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1989年,周秉良加入了九三学社。1991年,被所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1年6月退休,至今仍由原单位聘请,继续担任口笔译和俄、德语译稿的审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