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在东征的过程中连带着灭了东方十七国,以后又增封了一些诸侯国,并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丘),至此,姬姓之国增至五十三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一百二十四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有功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保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向周朝廷纳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氏保有直接关系,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西周公旦封于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其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则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因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均姓周。周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召公的采邑在召。东周平王庶子的采邑,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周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氏主源的另一说法: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周桓公)曾率大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王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桓公被卷入其中,不久被杀,但其子孙仍旧承袭爵位,在朝中作官。后来周桓公的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路称霸诸侯轮番挟持天子,以壮声势,连当时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敢不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周朝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富强起来,开始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朝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这些周王室人员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氏”。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便是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第三个渊源: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兄长原姓普,后改姓周。据史籍《魏书》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北魏时南北朝时期代北(今山西东北部河西走廊)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均改为汉字单姓周氏。
拓跋氏改姓周氏的,除了魏献帝的次兄外,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就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南朝后陈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当年曾被周荟抚养而改姓周,名文育。
唐朝末期有人叫成讷,后梁时被赐姓周氏。
元朝时有一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还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氏。
西南少数民族中有暨佐时氏,后改为周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江苏吴县人吴健七岁时因家贫卖身给同县周家,改姓周氏。
除了鲜卑族改姓外,有许多周氏人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五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发枝或拖秧,他喜爱莲花似君子的品质。
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朝亡国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便一直姓周,世代相传。
第五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以谥号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氏:由于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同,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人为避唐玄宗的名讳,均改为周氏。
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逝世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其后代子孙便以周为氏。
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苏益进入福建,定居在同安,后来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清朝初年明长沙藩王朱氏子孙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逝世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灭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一带,后逝世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便被大清朝廷封为长沙郡王,后改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清朝灭亡后,有一部份人恢复朱氏,而还有相当多的人仍沿续周氏。
周姓迁徙史
周朝时期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2、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瑄,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省)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湾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迁徙分布
周氏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秦汉时期,周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氏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氏人迁往河南平舆县。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氏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氏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氏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氏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氏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氏最初入闽者。唐僖宗时,又有周氏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氏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宋元时期,周氏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氏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明清时期,是周氏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省、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氏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省。此时,周氏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
今日周氏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周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约三千三百六十万余,占全国人口的2.1%。
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沛 郡:沛郡也称“沛国郡”,始建于汉初。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此支周氏开基始祖为汉朝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开封县。此支周氏为汉朝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朝的周震。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泰山郡: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大金国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改设“泰安军”。泰安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汉高祖刘邦时期曾置淮南国,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朝时期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
河间郡: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废除,隋大业初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古代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治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
长安郡:唐朝时期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后另置武功县。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武功堂:以望立堂。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
几日后汉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时,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纹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只闻将令,不论宫律!”由此可见周亚夫制军严谨。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祐、笃亲堂等。
宗族特征1、周姓以忠孝廉爱仁义为其主要特点,其自立堂号中多以此取名,如“清白”、“忠厚”等。
周姓之忠孝仁义也反映在其字行辈份中,如浙江一支为:“智仁圣义,中和道德,继体守义,传家以孝。”另有一支为:“孝友振家业,种德培祖恩,和睦致瑞祥,忠义永吉庆。”
周氏字辈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振家声。
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
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
周氏寻根: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宁乡滩山周氏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九,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与益阳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绪29年(1903)、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庆4年(1799)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宁乡河坞周氏 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祠堂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42年(1703),嘉庆元年(1796)续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绪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 , 彝伦在人全, 谟烈由今绍, 奕叶谱相传, 家乘恪遵守, 祥发永绵延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创修班字辈)子宗先德万,卿桂道如思,彦文天志风,尚大继开纯,有日隆贤佐,昌期应钟\灵 ,世运蔚起泰,英才绳武生(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续修班字辈)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伟孟永应启春良,胜兴土茂(明时文学)维方正,世代崇隆荣有\光,礼乐诗书昭国典,和平慈惠振家堂,岐阳统绪功名集,太极渊源富贵昌(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 大士文天,廷允国必,位禄名寿,祖宗功德,孝友传家。
贵州岑巩:帮、家、有、道、贤、良、重、庆……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辈为:(周受六之后)第一至五世 1受、2景、3觉、4友、5伯。五世分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为 7文 字辈,八世取单字,九世以后为:9思、10之、11世、12承、13重。十四世为单字,自十五世起为:15志16士17仍18先19绪 20祈21希22汝23代24兴 25本26宗27延28序29定 30振31起32卜33天34行 35敦36厚37垂38芳39久 40廷41献42自43家44徵 45从46新47棉48太49衍 50 再(继续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凑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辈为:(周受七之后)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为:16楚17耀18均19铨20汝 21森22然23坦24锡25清 26林27熙28垸29钜30法 31材32炽33在34镐35深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合宗派,从二十一世起,另取辈派。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为: 21 东 22邦 23 传 24盛 25世 26德 27大 28 自 29功 30崇 31源 32远 33由 34江 35右 36天 37生 38忠 39孝 40同 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至七续宗谱时,又取二十字备用。为: 41世 42代 43光 44先 45绪 46传 47承 48 基 49业 50雄 51忠 52良 53扬 54国 55瑞 56厚 57道 58继 59宗 60风
周氏祖训
1、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
2、宗谱记载,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对于地方义举,莫不踊跃向前。
家谱文献
1.介绍:
⑴.非其本姓所写的谱序:
明初就有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后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后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朝上海周氏与清朝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氏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可以为后嗣法。”
⑵.周氏人士自写的谱序:
明初周是修写《周氏小谱序》,还提出了一个修谱原则。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刊行的浙江《山阴前梅周氏宗谱》卷一转载的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周用文撰的《涂山公谱自序》。
⑶.家谱和族谱:
周氏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氏人最早的家谱。
周氏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七十二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氏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朝,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氏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氏郡望的世系。
宋朝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氏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氏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氏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氏堂号都是根据与周氏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2.谱目:
现存有《锡山周氏宗谱》、《润东湖溪周氏续修族谱》、《毗陵邱墅周氏宗谱》、《洞庭东山周氏支谱》、《山桥周氏宗谱》、《塘桥洪庄周氏宗谱》、《黄王周氏宗谱》、《红都周氏家谱》、《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山溪周氏宗谱》、《洛塘周氏宗谱》、《来苏周氏前房宗谱》、《余邑周氏宗谱》、《姚江孝义周氏宗谱》、《余姚周氏宗谱》、《涧西周氏四修族谱》、《暨阳长宁洄溪周氏宗谱》、《萧山石盖周氏宗谱》、《上虞周氏宗谱》、《余姚开元周氏宗谱》、《余姚丰山周氏宗谱》、《虞东浦前周氏宗谱》、《石碑周氏宗谱》、《笄心周氏兆四派周氏宗谱》、《城北周氏续谱》、《建阳、瓯宁、莆城周氏合修宗谱》、《龙山周氏三修家乘》、《原川周氏宗谱》、《黄坡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薛渡周氏续修族谱》、《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湘宁周氏六修族谱》、《蜜湖周氏族谱》、《越城周氏支谱》、《汾湖周氏族谱》、《诸暨丰江周氏宗谱》等。
楹联典故
1.宗祠四言通用联:
功高细柳;泽普爱莲。
上联典出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溪世德;细柳家声。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十分有名,被选入当今中学课文。文天祥为其写象赞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垂社稷,泽及生民,朝阳鸣风,盛世祥麟,九重必作,名重缙绅。”下联典指汉·周亚夫。周勃、周亚夫父子均是汉朝名将,在大功于朝廷,周勃封绛侯,周亚夫官至丞相,封平虏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塞烽火连年不断,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军加强边防,周亚夫驻军细柳。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即使汉文帝来巡视,也得照军纪行事,文帝大为感动,称赞周亚夫有“真将军”(事载《史记》绛侯周勃或家)后以“细柳营”、“细柳”、“柳营”称军纪严明的军营。唐朝王维诗“勿过新年市,还归细柳营”,唐朝温庭筠诗“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
岐阳启姓;绛邑封侯。
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古公亶父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
上联典指周氏来历。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
奋身除害;决策破曹。
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太妊思齐。
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诗大雅 思齐》篇,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爱莲世泽;细柳家声。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周亚夫。
2.宗祠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
上联典出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深涵雅量;溪广裕宏谋。
此联为新国乞力律周家祠联。
3.宗祠六言通用联: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4.宗祠七言通用联:
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敦颐,学者尊称其为“濂溪先生”。
三军左祖安刘室;一炬东风逞将才。
上联典指汉初周勃。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周瑜。
白练江帆浔阳景;桃溪芳草玉楼春。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周德清。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
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字彦伦,曾在宋朝任益州主簿,入齐后历官始兴王前军谘议、直侍殿省、国子子博士。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通《老子》、《周易》,又长于佛理。著有《三宗论》、《四声切韵》。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
上联典指周氏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敦颐。
5.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
上联前句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周举,后句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周昌。周举,字宣光,汝阳人,博学多闻,为儒者所尊崇。顺帝时,历官并州剌史、谏议大夫、侍中、河内太守,为官清直,劾奏贪官,举荐清臣。要任他为大鸿胪时,却病死,朝中下诏书曰:“赐钱十万,用以旌表素丝高节(比喻正直廉洁的官吏)。周昌,大臣,沛县人。秦时官泗水卒吏,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附刘邦,入关破秦有功,官中尉,后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刚直敢言,刘邦曾想废太子,他上谏阻止。后任赵王如意相。”琐闼指朝廷。下联前句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周鲂,字子鱼,三国时吴国阳羡人。黄武年间官鄱阳太守,平写彭绮叛乱,又用密计打败魏国曹休的军队。蓝田是地名,以产玉著称。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
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
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的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全联典自三国时期吴国的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沤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6.典故、趣事:
桐叶封弟: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朝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历史名人
周文(?-前208),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亦称周章。陈县(河南淮阳)人。习兵事,曾为项燕军“视日”。后为张楚政权将军,有将士数十万。后被秦将章邯打败,退至渑池自杀。《史记》称:“周文,陈之贤人也。”
周 昌:(公元前?~前192年),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大臣、开国功臣。
周 勃:(公元前?~前169年),祖先为卷人(今河南原阳),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开国功臣。
周亚夫:(公元前?~前143年),周勃次子,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军事家。历史上以周亚夫治军严整而享有盛名。
周瑜(175—21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周 顗:(公元269~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今河南平兴)。著名东晋大臣。
周 处:(公元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吴鄱阳太守周鲂子。少不修礼仪,纵情肆意,为州里所患,称为三害之一。处除三害,为百姓称赞。仕吴为无难督。吴亡,入洛阳为新平太守,累迁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氏人齐万年在关中起义,将兵镇压,战死。谥孝。著有《默语》、《风土记》、《吴书》等。
周 昉:(公元766~785年),字仲朗,画名景玄,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画家。周昉常画扑蝶、按筝、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局、西施等图,其浓纤疏淡可得按而求之。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朝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曾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营,后则小异,多写贵族妇女生活情景。衣褶劲简,容貌丰肥,色彩柔丽;并擅作佛道宗教画,创制有民族风格的“水月观音”。雕塑者亦仿效,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亦能画鞍马、鸟兽、草木。相传《挥扇仕女》为其所作。
周 兴:(生卒年待考),武则天时期的酷吏。
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位南京市东南)人。937-942年(昇元年间),曾奉命画《南庄图》,后主李煜时,任翰林待诏。工人物,尤擅画士女,多以宫廷生活为其主要题材。风格近似唐周昉而更加纤丽,多用曲折战制笔法(简称战笔)以表现水纹。并兼画楼观、山林、泉石及佛道宗教之画。有《重屏会棋》、《明皇会棋》、《琉璃堂人物》等图,据传为他的存世作品。
周越:北宋人,字子发,起弟。官主客郎中。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当天圣、庆历(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间,以书显学者,翕然宗尚之。然终未有克成其业者。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黄庭坚云:“周子发下笔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笔意姿媚似苏子瞻(轼),便觉行间茂密,去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邪。”《宋史本传、山谷集、墨池编》
周德威:(公元?~918年):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人(今山西朔县)。著名五代十国的后唐名将。
周邦彦,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去非:(公元1135~1189年),字直夫,浙江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宋朝大臣、史学家、南宋地理学家。隆兴进士。入仕为桂林尉、绍兴府通判、桂林通判等。记岭南地理、风俗、古迹、经济、物产,撰成《岭外代答》。书中还记有南洋、大秦、木兰皮诸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