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东至县建了一个周氏家风馆。 这个家风馆从去年建成以来,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参观者,安徽省教育厅还将它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为什么这个家风馆自建成就很热火?是因为去年中纪委网站以“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为题,将东至周氏家风作为治家典范推出。这个家族最大的特点,就是百年之间人才辈出,从一个“蓬门小户”迅速崛起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世家。北大学者孟繁之评价:“20 世纪中国,以子弟培养整齐,于文化界、学界有重大影响者,主要以两大文化世家最为著名:一是新会梁启超、梁思成家族;再即是建德(今东至县)周馥、周学熙家族。”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为大家讲述了这个文化世家的故事。
家风重教
百年望族开山祖总结治家宝训
“洋务运动中,最有名的人物是李鸿章。而近代东至周氏家族的开山祖——周馥,是一个和李鸿章息息相关的人。”谢忠惠介绍,最初李鸿章在安庆招募淮军,周馥投入军营,成为李鸿章幕府中一员,此后四十多年跟随李鸿章,深得倚重。李鸿章筹办洋务、军务、海防、兴实业,其中许多实务,都是周馥打理。李鸿章去世后,周馥历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亦成“封疆大吏”。
周馥出生在东至县一个叫“周村”的小村庄。几代都是庄稼人和小生意人。但是,这个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周氏家谱记载,这个家族一世祖周访是唐朝人,曾任荆州刺史、御史中丞,因为躲避武则天乱政,避居于现在的东至县。六世祖周繇( 841 年~912 年),是个才情兼具的诗人,咸通十三年(872年)考中进士。曾担任福昌县尉,后因仆射王徽以“孝友可以表俗”为由举荐,回原籍任至德县令。他诗以禅名,有“诗禅”之誉。也正是在他担任县令的时候,举家迁到县城东门外,后逐渐繁衍,形成周氏家族的村落——周村。
因为有着这样光荣的家族史,周氏家族一直崇尚“诗礼”,有“耕读传家”的良好风尚。周馥的第一个老师,是他的祖父周乐鸣。据周馥回忆,祖父对他督教很严。周馥幼时与邻家孩子争斗,祖父必致歉邻家,并训示周馥:“彼无礼,尔何不远之,乃与人诟争?尔即有礼,亦大不是。”四五岁时,祖父就要求日落后不得外出,随他灯下课读。到六七岁时,“凡乡塾中书,皆读遍矣”。八到十二岁,周馥在本地上私塾。但晚上回家,仍然由祖父“课读”。课读完毕,祖父还要给他讲几个历史人物故事,以致“夜分乃罢”。
周馥少年时代,随当地有名的塾师王介和习“举业”。这位塾师非同凡流,他和他的儿子分别带出了两个对近代史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周馥,一个是民国总理——许世英。在王先生的指导下,周馥开始第一次写“时文”。每篇四五百字。每月逢三、六、九,作“时文”一篇,五言六韵诗一首。到十六岁,周馥已能代先生起草祭文、书札。从17 岁到24 岁,周馥一直在逃避战乱中度过。其间也收几个学生,靠课徒谋生,直至投入李鸿章组建的淮军。
周馥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干事,干事谨慎周密。他治理永定河、黄河,皆成绩卓著。人称“精研水学,河工声绩”。周馥随李鸿章办洋务,李鸿章有评价:“才识宏远,沉毅有为,能胜艰巨,历年随臣筹办军务、洋务、海防,力顾大局,劳怨不辞,并熟悉沿海情形,堪负倚任。”后来周馥独当一面当地方大员,表现出独立思维和开放精神。比如,任山东巡抚,甫一上任,他就“先斩后奏”,访问了德国治理下的青岛。在了解形势后,密奏朝廷并迅速将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开辟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与外国经济展开竞争。有人评价:“在中国近代开埠史上,由巡抚奏请自开商埠,济南是第一个。”周馥晚年,为子弟写了一部著作——《负暄闲语》。这本书总结了他一生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成为后世治家宝训。他死后,谥号“悫慎”,也是赞誉他的实干精神。
子弟成才
一个家族被誉能办一所大学
周馥的几个儿子,都学有所成。其中,周学熙表现最突出,不仅是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周学熙的老师大多是他父亲的幕僚。可以说,从小就在他的心里播下了实业救国的种子。
青年时代,周学熙的科举之路一度不顺,也曾一度消极。有一次,母亲开导他,他竟然用“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消沉。结果遭到母亲的痛斥,要求他放下书本,随她吃斋念佛一年。正是这一年,他立下志愿,一生要“律己济人”。这样的志向,决定了周学熙再次经历科举挫折时,没有气馁,而是毅然转变方向,走上实业之路。
周学熙的实业之路最早是在开滦煤矿谋职开始的。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前后二十多年,周学熙创办的实业规模巨大,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周学熙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现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有“南张北周”之誉。
周学熙还被誉为“ 理财专家”。曾两度出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财务总长。周学熙60 岁以后,辞去所有企业职务,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家族教育。
周学熙办家族教育也是大手笔。他亲自制订课程规划,要求周家的孩子八岁至十六岁必须在家塾读书。读完私塾,再上外面的高中或者直接上大学。当时“ 洋学堂”已经开始废弃传统文化教育,而周氏家塾教育的特色,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兼及西文、银行学和商学等。为了办好家族教育,周学熙还成立了家族教育基金会——师古堂。这个基金会为家族教育办了几件大事。一是举行师古堂月课,请名师讲授,要求凡周氏子弟,无论在职、在学校或在私塾者,不限年龄,不限男女,都必须参加。二是建藏书楼。三是成立“师古堂书局”。藏书、刻书,都是为了家族教育的需要。
周学熙的家族教育收效甚著。从周氏家族学堂里走出来的子弟,后来无论上高中,还是直接进大学,都出类拔萃,受到老师、教授的青睐。特别是在文史科目上,更被视为难得的人才。这些子弟后来如周学熙所期望,各专一科,大都成为杰出的学者教授。
周氏文化名人多不胜举。如著名的藏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叔弢,佛学大师周叔迦,史学翘楚周一良,英语专家和翻译家周珏良、周煦良,世界著名数学家周达、周炜良父子,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周杲良……所以北大教授白化文说:“说周氏家族有名的学者教授聚集起来,可以办一所中等大学,一点也不为过。”
积厚流光
周氏家族能成为文化世家的启示
考察周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和百年变迁,对于现代家风建设,亦有借鉴和启迪。
首先,周氏家族能成为文化世家,应归功于周馥和周学熙这两代家长的引领和表率。“周馥这个人,堪称楷模的地方很多,突出的是他的理念比较纯正。从他一生的行为来看,他没有多少功名思想,倒时常有思隐之心。也正因为如此,他能做到踏踏实实干事,不务虚名,廉洁奉公。”谢忠惠说。
周学熙一生实业救国,以利国济民为己任,也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实干精神。而他推行的家族教育,则直接推动了家族向文化立世的转型。
其次是这个家族坚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家族教育的核心价值,至今值得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周学熙退休的时候,已经时兴“洋学堂”。周学熙虽然积极倡导西方文化,但他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自己的价值坚守。他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 根柢”。舍此,在世界文化之林,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他的家族教育,虽然包括西学,但注重儒家经典,目的是让孩子们在上高中或者大学前,扎下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免“骑游无归”。
后来,周氏家塾里走出的孩子,很多直接上大学,且被大学的著名教授所欣赏和看中,以致也成为学术大家。一些学者在评价周一良、周叔迦等学术大家时,都说他们学术上成功的一个因素,是得自于深厚的家学基础。“当然,周氏家族的教育是开放的。周氏家族的后代,走出家塾之门后,大多出国留洋。也正因为如此,周氏名流,堪称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谢忠惠说。
第三,文化信仰是家风形成的一个重要精神因素。李鸿章在评价周馥这个家族的崛起时,用了四个字:“积厚流光”。也就是说,这个家族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或者说,偶然中有着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这个家族世世代代崇尚文化、淑身淑世。特别是这个家族唐朝的六世祖周繇对后世的影响大,他的德行和文化修养,成为后世的榜样。
传统中国聚族而居,是个家族社会。从家族的祠堂、族谱中,常常可以看到“ 源远流长”“ 祖德流光”“积善流光”“千古流芳”这样的题识。这样题识的内涵是什么?它是传统家族文化的一种信仰。也就是说,相信只有一代代积累、传承,才能给这个家族带来福祉、兴旺。正是这个信念,让家族成员既获得文化上的自信,也有了文化传承上的自觉。家教、家风,正是基于这个文化信仰之上的自觉行为。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个人的成长和家风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谢忠惠说,周馥和周氏家族的崛起,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东至县是个相对偏僻的山区。但这里的民风古朴,号称“尧舜之乡”。地方精神信仰中,有两大民间崇拜:一是尧舜崇拜,一是陶渊明崇拜。周馥读私塾的那个村,至今有个非遗项目,叫“福主庙会”,是纪念隋朝末年的秋浦县令陈杲仁的,这个庙会年年举行。周馥在这个村庄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这样的精神信仰对他的心灵,应该说也是有着影响的。这也是我们传承和修复地方风尚的一个原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陶娜/文 王从启/图
□嘉宾介绍 谢忠惠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东至县政策研究室主任、县委讲师组组长,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党校副校长。近几年主要研究课题为东至本土人文和周氏家族文化,撰写多篇论文,获得过省委政研室、省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和省委党校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