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号兰溪,安徽建德(今东至)人,早年任李鸿章幕府,后相继署永定河道,任津海关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署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甲午战争中总理前敌营务处,后又任山东巡抚、署两江总督,补授署闽浙总督,调补两广总督。从晚清到民国,周馥不但自己硕果累累,其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也各领风骚、灿若群星。即便现在,周氏家族的身影仍衣袂飘飘。盘点周氏家族,有人说家风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周氏家风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去周馥的诗词中找一找吧。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周馥8岁进私塾,13岁从师王应兆(字介和)咏诗作文。由于他聪颖过人,勤学不倦,16 岁就能写一笔刚劲、洒脱的好字。“名师出高徒”,周馥远走他乡“独携书剑闯天涯”时,曾经写过一首诗赠予昔日恩师:
王介和先生
眼底龙豸一见分,提携望我到青云。
廿年兵火悲生死,几悲风霜守典坟。
韩信千金酬漂母,魏徵十策出河汾。
白头报答知无日,泪洒袁山对夕曦。
诗歌解读:
这首诗最精彩处在于用典,韩信千金酬漂母的故事,小时候就听说过,对于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常常心生敬仰。至于魏征(魏徵)与太宗之间的美谈,大家也耳熟能详。他们,一个是出生低微,但后来叱咤风云,终为一代名将的枭雄;一个是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的唐朝名臣。《史记》中有过这么一段描述:“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不指望你回报,但你应志在四方。’”在这样的老者面前,在这种未曾掺杂一点铜臭味的真正的母爱面前,一位真正的男子汉能不奋起么?正是在漂母这种振聋发聩的谆谆教诲下,韩信从浑浑噩噩的旧梦中惊醒过来,勇敢地挣脱了命运的藩篱,终于成为汉代兴邦立国的一代名将。“十策”又名《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魏征系河北巨鹿人。从周馥诗中看,似乎魏征因《谏太宗十思疏》而得太宗赏识走出了巨鹿那个贫瘠的村庄,步入历史舞台。其实时间有误,魏征追随太宗,应该在玄武门之变后,也就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而《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因此,魏征并非因《谏太宗十思疏》才“出河汾”的,但瑕不掩瑜。周馥诗中的意思很明了,做人不能忘本,要像韩信一样记得漂母的帮助与提醒,像魏征一样懂得太宗的知遇之恩。两则典故的巧妙引用,表达了周馥对老师王介和的一颗感恩的心。“受恩勿忘,知恩报本”乃古训,希腊哲人西塞罗说:“感谢之心乃一切高尚道德之母。”尊师重教不是口号,它是要用行动说话的。周馥,作为晚清名臣,他不仅自己做到了,恐怕也影响着周氏一代又一代子孙吧!